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郑万高铁 新模式让施工管理轻松了

2018-04-26 来源:人民铁道网-人民铁道报 作者:赵晓亮 张兴宇
本文摘要: 建设中的郑万高铁重庆段被誉为世界高铁领域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施工路段之一,号称铁路施工的“地质博物馆”。


 

  建设中的郑万高铁重庆段被誉为世界高铁领域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施工路段之一,号称铁路施工的“地质博物馆”。


  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承建的郑万高铁重庆段站前工程4标位于三峡库区中心地带的奉节县、云阳县境内,沿线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桥隧比高达96%,仅隧道占比就达87%以上。建设者通过智能设备、高新装备和BIM技术,开启了智能化施工模式,让施工管理不断轻松起来。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这是《西游记》主题曲中的歌词,却让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郑万高铁项目部施工人员感同身受。


  项目部三工区驻地到金桥中桥的工地现场直线距离为2公里,开车翻山越岭却要3小时;全线28公里开车来回“走马观花”也要两天。项目部经理欧哲虎说:“要不是有了‘千里眼’,日常的现场监管真成问题!”


  欧哲虎口中的“千里眼”,就是项目部投入100多万元建立的兼具图像传输、材料检测数据上传、视频会议三大功能的视频监控系统。在项目部监控大厅,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各工点的施工实时影像都展现在屏幕上。


  项目部实现了现场网上办公、在线受理、日常监督、远程监控‘一条龙’管理。现场操作是否合规、进度如何、质量是否达标,也都一目了然。“通过监控系统能‘了解’工地的过去,‘清楚’工地的现状,‘预知’工地的未来,这就是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张义说。


  多亏了“穿山甲”


  岩溶、岩堆、滑坡、危岩落石、顺层及顺层偏压等不良地质,人工填土、软土及松软土等特殊岩土,在郑万高铁重庆段这个“地质博物馆”里司空见惯。如何在这“天坑地缝”中安全高效地穿山凿土,用机器换人成了必然选择。


  在草堂隧道开挖现场,一台“穿山甲”正在实施钻孔作业,这是一工区新购置的电脑导向三臂凿岩台车。施工中,操作人员只需要提前将隧道线及多种断面布孔图输入台车电脑系统,司钻人员对照电脑屏幕就能实施钻孔作业,钻孔误差小于5厘米。


  台车的操作平台距离隧道掌子面十几米远,视线开阔,技术人员利用台车采集数据,观察围岩变化,形成地质报告,辅助建立隧道大数据地质库,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


  “指尖上”造大桥


  梅溪河特大桥全长687.8米,是国内目前在建跨度最大的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拱桥。大桥横穿三峡库区,环水保要求高,桥墩所在山坡坡面近乎绝壁,质量控制难度极大。


  为精确计算、模拟大桥建设的全过程,把施工难题靠前解决,项目部组建了BIM实验室。随着指尖在键盘上移动,全桥整体模型及各部位细部模型,都在屏幕上以多维形式展现出来。


  “在如此狭小、陡峭的地段施工,无异于‘在指甲尖上建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纪广军形象地道出了大桥建设的难度。大桥的设计桩孔直径达到3.2米,国内目前根本没有可满足如此口径的钻机。即便有了钻机,也没有满足施工条件的作业面。


  BIM实验室技术人员介绍:“我们通过BIM演示了多套技术方案效果,先采用人工风镐破除、静态爆破等工艺,后来选择实施水磨钻成孔工艺。”通过BIM“预见”未来,让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在这里已经成为施工习惯。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郑万高铁 新模式让施工管理轻松了

人民铁道网-人民铁道报


 

  建设中的郑万高铁重庆段被誉为世界高铁领域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施工路段之一,号称铁路施工的“地质博物馆”。


  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承建的郑万高铁重庆段站前工程4标位于三峡库区中心地带的奉节县、云阳县境内,沿线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桥隧比高达96%,仅隧道占比就达87%以上。建设者通过智能设备、高新装备和BIM技术,开启了智能化施工模式,让施工管理不断轻松起来。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这是《西游记》主题曲中的歌词,却让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郑万高铁项目部施工人员感同身受。


  项目部三工区驻地到金桥中桥的工地现场直线距离为2公里,开车翻山越岭却要3小时;全线28公里开车来回“走马观花”也要两天。项目部经理欧哲虎说:“要不是有了‘千里眼’,日常的现场监管真成问题!”


  欧哲虎口中的“千里眼”,就是项目部投入100多万元建立的兼具图像传输、材料检测数据上传、视频会议三大功能的视频监控系统。在项目部监控大厅,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各工点的施工实时影像都展现在屏幕上。


  项目部实现了现场网上办公、在线受理、日常监督、远程监控‘一条龙’管理。现场操作是否合规、进度如何、质量是否达标,也都一目了然。“通过监控系统能‘了解’工地的过去,‘清楚’工地的现状,‘预知’工地的未来,这就是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张义说。


  多亏了“穿山甲”


  岩溶、岩堆、滑坡、危岩落石、顺层及顺层偏压等不良地质,人工填土、软土及松软土等特殊岩土,在郑万高铁重庆段这个“地质博物馆”里司空见惯。如何在这“天坑地缝”中安全高效地穿山凿土,用机器换人成了必然选择。


  在草堂隧道开挖现场,一台“穿山甲”正在实施钻孔作业,这是一工区新购置的电脑导向三臂凿岩台车。施工中,操作人员只需要提前将隧道线及多种断面布孔图输入台车电脑系统,司钻人员对照电脑屏幕就能实施钻孔作业,钻孔误差小于5厘米。


  台车的操作平台距离隧道掌子面十几米远,视线开阔,技术人员利用台车采集数据,观察围岩变化,形成地质报告,辅助建立隧道大数据地质库,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


  “指尖上”造大桥


  梅溪河特大桥全长687.8米,是国内目前在建跨度最大的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拱桥。大桥横穿三峡库区,环水保要求高,桥墩所在山坡坡面近乎绝壁,质量控制难度极大。


  为精确计算、模拟大桥建设的全过程,把施工难题靠前解决,项目部组建了BIM实验室。随着指尖在键盘上移动,全桥整体模型及各部位细部模型,都在屏幕上以多维形式展现出来。


  “在如此狭小、陡峭的地段施工,无异于‘在指甲尖上建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纪广军形象地道出了大桥建设的难度。大桥的设计桩孔直径达到3.2米,国内目前根本没有可满足如此口径的钻机。即便有了钻机,也没有满足施工条件的作业面。


  BIM实验室技术人员介绍:“我们通过BIM演示了多套技术方案效果,先采用人工风镐破除、静态爆破等工艺,后来选择实施水磨钻成孔工艺。”通过BIM“预见”未来,让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在这里已经成为施工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