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国策民生看两会。2020年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020年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了两个多月的2020年中国两会,展现出了诸多变化,比如:代表委员们戴着的口罩,压缩的会期,晚间的会议,不见面的采访,严格的会务防疫举措……但是不变的依然是世界聚焦的目光,以及两会透露出来的对于各行各业今后一年的发展趋势的指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19年及今年以来的工作,并制定了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依然是代表们关注的重点,安全、智能化、投融资、新基建、多层次交通网等关键词多次出现在代表们的提案中。2020年注定是艰难而不平凡的一年。但是有国家政策的加持,有行业同仁的努力,轨道交通表现依然可期,能做好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排头兵”。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表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对当前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十分重要。自动驾驶技术、无人配送系统、自动化码头、城市交通大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慧停车系统,以及城际轨道交通等方面都大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国铁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陆东福表示,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可直接带动冶金、建筑、机械、电子、信息等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有效扩大内需,吸纳工业产能,因此必须迎难而上,主动担当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兼省铁路办主任陆永泉建议,加快推进淮安至新沂高铁规划建设,打造南京至北京全程时速 350 公里的第二条高铁通道。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地铁集团总工程师张志良建议:从大湾区、都会群的区域生长视野入手,全面推进跨层级、跨行政区界的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协同计划、协同设计、协同建设和协同运营,推进区域轨道交通共生共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耕捷表示,未来,云南铁路建设将从构建大通道、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家区域性枢纽。
今年,我国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清和建议,针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产业链相关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加强联合攻关、加快装车试验验证,进一步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杜娟针对抓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提出要抓住“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三个关键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高级工程师王娟提出倡议:希望铁路沿线人们增强爱路护路意识,希望地方政府将铁路安全纳入地方安全监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张格明提出“尽快建设川藏铁路周边区域地震预警监测台网”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伟军倡议,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爱路护路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光耀建议,应加快建立数据质量标准和数据质量管理规范,推动社会组织开展数据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建议,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和标准体系,将全时段、全站点、全员安检优化为巡检或抽检,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才高建议,尽快在国家层面出台一部综合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法律法规,系统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融资、建设、运营、沿线资源开发及其相关活动。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地铁集团总工程师张志良建议全面推进跨层级、跨行政区界的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尽快推动建立大湾区及城市群的“城际+地铁”的统一票制和公交化运营服务,推动实现大湾区及城市群区域内的“城际+地铁”轨道设施资源共享。全国政协委员顾福林建议,加大支持东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正光建议建立整个交通行业跨系统的乘客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在今年的提案中提议,呼吁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大城市病。他认为,破解大城市病,要坚定不移发展大都市区和城市群,功能疏解的同时要注意转变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