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孙永福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03-12 来源:《世界轨道交通》 作者:高红斌 董叶青 龚志刚 浏览次数:
本文摘要:在2009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作为青藏铁路建设的总指挥,年近古稀的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

    采访中,孙永福透过言语充满了感激与感恩:青藏铁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授予全体建设者的最高荣誉。青藏铁路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归功于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归功于铁道部的精心组织及国家各部门和青藏两省区的全力支持,归功于全体参建人员的拼搏奉献。
    青藏铁路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高原冻土铁路技术体系,创造了以“冷却地基”为主导的成套冻土工程技术措施,创建了大群体、高海拔、长时间作业条件下的医疗保障救治体系和施工现场鼠疫防控体系,成功地解决了野生动物通道技术和高海拔地区植被恢复技术,工程抗震、结构耐久性及高原供氧列车等技术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已两年多时间,工程基本稳定,设备状态良好,运输安全畅通。铁路职工有信心、有决心,不仅创造一流高原铁路建设水 平,而且要创造一流高原铁路运营管理水平。
高原铺就天路  西藏结束不通火车历史
    建设青藏铁路,凝聚了共和国几代领导人和铁路建设者的心血,是中华民族和西藏各族人民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百年期盼。青藏铁路是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连心路,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的腾飞路。
    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修建青藏铁路之前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藏原有的公路、民航、管道运输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各族人民期盼铁路早日进藏。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修建青藏铁路极为重视。建国伊始,中央领导就把修筑进藏铁路提上议事日程。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对西宁至拉萨均2000公里线路分 段进行勘测设计。1958年9月,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到1961年3月不得不停工缓建。1973年12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表示,中国将修建青藏铁路,这条铁路不仅要通到拉萨,而且要修到边界去。1974年3月西宁至格尔木段复工,1979年9月铺通开办临管运营,1984年5月正式交付运营。由于高原冻土筑路技术尚无把握,加上国家经济实力限制等原因,格尔木至拉萨段未能开工建设。1994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抓紧做好进藏铁路前期工作”。铁道部组织力量开展大面积选线和方案论证工作。2000年7月底,孙永福率队赴青藏高原考察,随后向朱镕基总理汇报,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建议。2000年11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铁道部汇报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修建进藏铁路是十分必要的,对发展交通、旅游,促进西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有利。我们应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作出的一个大决策。
    2001年2月7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审议批准建设青藏铁路。年届六旬的孙永福受党中央、国务院之命,专职担任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肩负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的重任。在青藏高原修建铁路是国内外都缺乏经验的探索性工程,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世界铁路建设中史无前例。作为长期负责全国铁路建设的副部长,孙永福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机遇难得。他认为:建设青藏铁路,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而且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设青藏铁路靠拼人力、物力、财力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科技勇闯新路。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举行开工典礼。7月1日,孙永福在格尔木南山口的工地帐篷里召开参建单位领导干部会议。他在动员部署建设任务时,提出了“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青藏铁路建设方针,要求各参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为解决“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及其他各种技术难题,孙永福强调,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建设管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队伍管理创新、运营管理创新。孙永福50多次亲临施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精心组织指挥,逐年稳步推进,实现了2001年首战告捷,2002年重点攻坚取得突破,2003年全面攻坚创出佳绩,2004年整体推进喜获全胜,2005年全线决战高奏凯歌,2006年提前一年开通运营。
    在建设期间,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近3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建设工地,慰问建设大军,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工程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正式建成通车,在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同时举行了庆祝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格尔木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当记者问及青藏铁路通车的重要意义时,孙永福概括地说:第一,青藏铁路改善了西藏、青海交通落后状况,使“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第二,青藏铁路为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运力支持,加快了旅游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增进了藏族人民同内地各族人民的沟通与交流,有益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第四,青藏铁路对巩固西部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大作用。
依靠科技创新  破解多年冻土工程难题
    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大型工程建设综合应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破解多年冻土难题的成功典范。这些破解多年冻土难题的全新思路和创新技术,标志着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 居世界领先水平。
    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广布,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雷电等自然灾害严重,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解决多年冻土路基因冻胀融沉引起的变形病害,是工程建设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也是世界性的工程技术难题。孙永福说,我们考察过一些国家的冻土铁路,病害很多,速度很低,列车时速只有50—70公里。有的国家主管部门连公开的技术标准也不提供,这更加激发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
充分借鉴国外多年冻土工程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高原冻土科研成果,编制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勘察、设计、施工等暂行规定,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规范性依据,填补了我国冻土区铁路建设规范的空白。查明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分布和特点,建立评价多年冻土稳定性的地温分区和工程分类原则。坚持试验先行的原则,选取清水河、北麓河、沱沱河、安多冻土路桥工程,以及昆仑山和风火山冻土隧道工程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多年冻土地段,先行建设试验段。组织中科院寒旱所、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以及有关院校的科研技术人员开展联合攻关,用试验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指导设计和施工。突破传统冻土工程的设计理念,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实现了对冻土环境分析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对冻土保护由被动保温转变为主动降温,对冻土治理由单一措施转变为多管齐下、综合施治的“三大转变”,使地基处于冻结状态。研究各种工程措施条件下冻土地基水分场、温度场、应力场的耦合机理,以调控地基的热传导、对流、辐射为理论基础,以降低地基下部冻土温度、保持冻土的热稳定性为根本前提,确定适用于不同冻土环境条件的各种工程技术设计参数,系统总结成套冻土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片石气冷路基、通风管路基、碎石(片石)护坡或护道、热棒、铺设保温材料,桥梁干法成孔灌注桩基础,隧道设置防水保温层,特别复杂冻土地段以桥梁通过等。综合应用这些工程措施,有效降低了地基底温,增加了地基冷储量,抬升了地基冻土上限,地基工后沉降速率小于设计允许值,列车在冻土区运行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创造了世界高原冻土区铁路运行时速的最高记录。中外冻土专家通过现场考察一致认为,青藏铁路建设多年冻土技术,体现了当今世界冻土技术的最好水平,代表了国际冻土工程的最新进展。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著名冻土专家T·文森教授称赞:“青藏铁路是21世纪工程建设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俄罗斯铁道运输勘察设计院著名冻土专家瓦连金博士说:“青藏铁路采取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是完全正确的,主要工程措施可靠,能够保证安全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 筑牢建路生命防线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许多地方是“生命禁区”。但参建人员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关爱。随着铁轨在雪域高原不断延伸,对参建人员生命价值的尊重,已经固化为一种严格的制度,沉淀为一种可贵的文化,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精神。
    修一条进藏铁路究竟有多难?似乎一时也说不清。但有一个数据可以回答:生命。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修筑川藏、青藏公路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艰难的后勤保障,使数千名指战员因高原病长眠在雪域高原。穿越青藏高原腹地的青藏铁路,难道也必须用建设者的宝贵生命去换取铁轨的延伸吗?孙永福坚定地回答:不!我们要千方百计确保建设队伍能够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沿线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多些。孙永福向记者介绍了他初上青藏高原的感受。2000年7月,他考察青藏铁路时,在沱沱河一下汽车,就感到头脑发胀,脚像踩在棉花包上一样,讲话气力不足。在高原反应情况下干体力活,会多么艰难呀!因此,青藏铁路建设必须把关爱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摆在首位。铁道部和卫生部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研讨,制定了青藏铁路卫生保障若干规定等,对指导整个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格掌握高原准入标准,实行体检筛选制度,进行阶梯式习服适应,从源头上确保健康人员进入高原。建立了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了能够快速及时有效救治危重病人的网络体系,做到高原病早发现、早治疗。做好防寒保暖、生活供应工作,保证职工营养跟得上,比如饮料、食品、蔬菜、奶类等等。平均每50公里左右设一个高压氧舱站,建立了17个大型制氧站,对急救和保健发挥了良好作用。建设期间每年都有2万到3万建设队伍在4000米至5000米高海拔的地方施工,全线共接诊病人53万多人次,其中470例高原性脑水肿、931例肺水肿患者全部得到有效救治,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和“鼠疫疫情零发生”的奇迹。在2004年8月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中外医学专家现场考察认为:青藏铁路建设卫生保障工作卓有成效,对人类高原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珍爱高原环境  建设生态环保型铁路
    乘火车从格尔木出发,翻过昆仑山、唐古拉山,经安多、那曲、当雄,抵达拉萨。沿途天高云淡,风光绮丽壮美;车厢内供氧充分,旅客呼吸舒畅——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高原探险之旅变成了享受,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生态系统十分独特,珍稀特有物种丰富,自然景观多彩多样。但由于海拔高、温差大、干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人们十分关注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孙永福向记者介绍说,青藏铁路建设始终坚持依法环保、科技环保、全员环保,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
    全面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含水土保持方案),做到了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青藏铁路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次设立环保监理制度,建立了由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施工单位、工程监理、专职环保监理“四位一体”的环保管理体系,各项环保措施细化到了每个单位和每个工点。把环保工作纳入“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和“优质工程”评定范围,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和培训,增强了全员环保意识,使环保成为每件建设者的自觉行动。开展高海拔地区植草、植被恢复、植被再造和草皮移植试验,在全线有条件的区段推广研究成果,安多至拉萨间形成了300多公里“绿色长廊”。在不宜于植草地段采用干砌片石或混凝土预制块方格型骨架护坡等进行防护,防止水土流失。铁路选线时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在沿线设置了三种形式的野生动物通道共33处,这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尚属首例。在“三江源”和唐古拉山以南的工程设计中,都编制了专项环保篇章,如错那湖顺湖路段施工单位用13万条沙石袋垒成20多公里护堤,拉萨河特大桥施工采用旋挖钻机干法成孔,避免了对河湖水源的污染。全国人大环资委在专题调研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和重要范例,是依法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多次检查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在中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意义。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青藏铁路精神闪耀中华
    在青藏铁路建设的每一个工点,建设者们日复一日地用精神的海拔与物理的海拔进行着殊死较量。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不仅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而且在伟大工程实践中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建设大军,在雪域高原拼搏奉献、建功立业。他们历经高寒考验而信念愈坚,饱尝缺氧之苦而斗志更强,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意志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在“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体力极限、心理极限,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孙永福回忆说,青藏铁路开工之前,有人担心高原环境恶劣,不一定能够上去。但工程招标时,大家踊跃请战,有的单位上百名职工写了血书。开工后,有的是父子同时上前线,有的是妻子送丈夫赴高原,有的是夫妻双双战冰雪,出现了很多动人场景。广大参建人员用远大理想凝聚力量,用崇高信念铸就坚强,用以人为本凝结关爱,用科技创新实现一流,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极大丰富和升华了新时期“火车头精神”,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和依靠科技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智慧结晶。2006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而团结奋斗。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全体参建人员的最高褒奖。“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广大建设者在世界屋脊上铸就的青藏铁路精神将永远光耀神州大地,建成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伟大壮举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
    从青藏铁路谈到当前大规模铁路建设,孙永福满怀憧憬。他表示要认真总结青藏铁路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培养科技人才,为中国铁路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