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9月20日前地铁15站点公共艺术空间将安装完毕

2012-07-23 来源:浙江在线
本文摘要:地铁1号线和市民见面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杭州地铁站到底会是什么样,其实已经基本确定了。  记者获悉,地铁武林广场站作为公共艺术的重点...
 
地铁1号线和市民见面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杭州地铁站到底会是什么样,其实已经基本确定了。
 
  记者获悉,地铁武林广场站作为公共艺术的重点站,不仅会有四面浮雕墙,站台的32根大圆柱顶端还会有华美的铜雕。
 
  近日,记者去龙坞的一家雕塑工厂看了看,那里正在制作武林广场站圆柱顶端的浮雕。和最后成品按照同比例大小的玻璃钢模型已经可以看出很多细节。仅仅是下午旁观的这几个小时,都让人体会到地铁公共艺术制作的不易和精益求精。
 
  8月份可基本完成车站主体装修 公共艺术“美容”9月完成
 
  地铁1号线的土建工程进展顺利,湘湖站、湖滨站、文化广场站、火车东站的个别出入口将于7、8月陆续完成,其余站点的土建工程都已经完成。车站的“骨架”有了,脸面当然也得好好“美容”下。目前地铁站装修工程的施工单位已全面进场,8月份可基本完成车站主体装修。
 
  而15个站点的公共艺术空间也将陆续进场,在9月20日前将全部安装完毕。
 
  地铁是城市实力的体现,地铁形象则是城市文化的表现。
 
  这15个站点里,作为重点站的武林广场站,文化内涵丰富,地理位置重要,是能够代表主城区主体文化的中枢站点,它的公共艺术由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设计创作。
 
  在设计者眼里,地铁的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几面艺术墙那么简单,它不是一件孤立的艺术品,更多地要与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相结合。
 
  武林广场站公共艺术直接嵌入了许江个人的艺术创作,四面高4.5米、长15米的铸铜浮雕墙采用了《阳光·葵园》的主题,分别用青铜浅浮雕的制作工艺在墙上布满春夏秋冬四季的向日葵,暗合了武林广场的前身红太阳广场。
 
  站厅的32根圆柱将包上绿色的玻璃,中厅的20根高4.35米,四周的12根高4.1米,全部安装上统一的向日葵铜雕柱头,叶片同样是绿色,凸起的花瓣会打磨出金黄的色泽。昨天我看到的就是柱头的制作过程。
 
  一个铜雕要做四个模型 三个模具追求完美前后否定了三稿
 
  在我面前这个最大直径有1.7米、高70厘米的柱头,虽然还只是个玻璃钢模型,但已颇有气势。
 
  创作者除了许江外,还有美院教授和学生协助制作。我学着几个美院创作人员的样子,蹲在地上端详,果然视觉效果更好。因为这些柱头将来会在4米多高的位置,乘客在下方行走,目光只能仰视,柱头上宽下窄,葵花面都微微向下,24朵葵花,没有一朵是重样的。
 
  整个铜雕的出炉过程比我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在确定了设计方案后,首先要用钢筋架和木条搭起一个架子,这是方便制作者用雕塑泥进行创作,这第一步的泥塑被称为“上大泥”,做出第一个模型。
 
  泥塑模型成型了,在外面糊上石膏,分十一块制作石膏模具,然后在模具里灌上玻璃钢,制作出第二个模型。这玻璃钢实际上和钢铁没有关系,是一种纤维强化塑料。我昨天看到的就是玻璃钢模型。
 
  玻璃钢模型雕琢完了,外头再用硅胶套上制作模具,灌上蜡,就制作了第三个蜡模。
 
  蜡模外要再用江沙这样的防火材料做一个模具,进行烧胚,将蜡融解,进行铸铜,这道工序完成了,最后出来的才是我们未来会在地铁站看到的公共艺术品。
 
  这过程复述一遍都显得繁琐,更不用说是制作中的种种麻烦。
 
  光是泥塑就已经做了三稿,有一稿已经做出了铜雕的样品,但制作出后创作团队感觉作品的比例和细节还不够完美,又推翻了。
 
  精心打磨细节“艺术么,差一毫米都不行”
 
  想象中,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是美的,风雅的,富于观赏性的。
 
  可实际上见识的创作过程却充满了闷热、噪音、粉尘和蚊虫,所谓雕塑工厂其实不过是一家搭了顶棚的农居,艺术家们手里拿的不是画笔或雕刻刀,而是嗡嗡作响的切割机和电钻。
 
  许江刚下飞机,就亲自赶过来修改。他一会儿凑近细看,一会儿站远了打量,对哪里的细节不满意,用铅笔先画上线条,再用切割机开始打磨。巨大的噪音伴随飞扬的粉尘,难怪刚才美院的教授都自嘲说搞创作做的是民工的活。
 
  如果哪里需要重新雕琢,就端过一盆像水泥一样的灰色玻璃钢,这儿抹抹那儿贴贴,等浆体干了,再用打钻机重新钻孔,看上去这活和水泥工也很接近。
 
  我忍不住问创作人员,其实乘客隔着那么远,根本看不清细节,为什么还要雕琢得那么细致?他的回答是,艺术么,差一毫米都不行。
 
  也很奇怪,仅仅是打磨了下线条,或是削薄几个毫米,有些看上去单薄的叶子变饱满了,葵花也显得更有生气。
 
  大家将来到了武林广场站坐地铁时,不妨放缓脚步,欣赏下柱子上的向日葵,感受下其中蕴含艺术气息。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9月20日前地铁15站点公共艺术空间将安装完毕

浙江在线

 
地铁1号线和市民见面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杭州地铁站到底会是什么样,其实已经基本确定了。
 
  记者获悉,地铁武林广场站作为公共艺术的重点站,不仅会有四面浮雕墙,站台的32根大圆柱顶端还会有华美的铜雕。
 
  近日,记者去龙坞的一家雕塑工厂看了看,那里正在制作武林广场站圆柱顶端的浮雕。和最后成品按照同比例大小的玻璃钢模型已经可以看出很多细节。仅仅是下午旁观的这几个小时,都让人体会到地铁公共艺术制作的不易和精益求精。
 
  8月份可基本完成车站主体装修 公共艺术“美容”9月完成
 
  地铁1号线的土建工程进展顺利,湘湖站、湖滨站、文化广场站、火车东站的个别出入口将于7、8月陆续完成,其余站点的土建工程都已经完成。车站的“骨架”有了,脸面当然也得好好“美容”下。目前地铁站装修工程的施工单位已全面进场,8月份可基本完成车站主体装修。
 
  而15个站点的公共艺术空间也将陆续进场,在9月20日前将全部安装完毕。
 
  地铁是城市实力的体现,地铁形象则是城市文化的表现。
 
  这15个站点里,作为重点站的武林广场站,文化内涵丰富,地理位置重要,是能够代表主城区主体文化的中枢站点,它的公共艺术由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设计创作。
 
  在设计者眼里,地铁的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几面艺术墙那么简单,它不是一件孤立的艺术品,更多地要与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相结合。
 
  武林广场站公共艺术直接嵌入了许江个人的艺术创作,四面高4.5米、长15米的铸铜浮雕墙采用了《阳光·葵园》的主题,分别用青铜浅浮雕的制作工艺在墙上布满春夏秋冬四季的向日葵,暗合了武林广场的前身红太阳广场。
 
  站厅的32根圆柱将包上绿色的玻璃,中厅的20根高4.35米,四周的12根高4.1米,全部安装上统一的向日葵铜雕柱头,叶片同样是绿色,凸起的花瓣会打磨出金黄的色泽。昨天我看到的就是柱头的制作过程。
 
  一个铜雕要做四个模型 三个模具追求完美前后否定了三稿
 
  在我面前这个最大直径有1.7米、高70厘米的柱头,虽然还只是个玻璃钢模型,但已颇有气势。
 
  创作者除了许江外,还有美院教授和学生协助制作。我学着几个美院创作人员的样子,蹲在地上端详,果然视觉效果更好。因为这些柱头将来会在4米多高的位置,乘客在下方行走,目光只能仰视,柱头上宽下窄,葵花面都微微向下,24朵葵花,没有一朵是重样的。
 
  整个铜雕的出炉过程比我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在确定了设计方案后,首先要用钢筋架和木条搭起一个架子,这是方便制作者用雕塑泥进行创作,这第一步的泥塑被称为“上大泥”,做出第一个模型。
 
  泥塑模型成型了,在外面糊上石膏,分十一块制作石膏模具,然后在模具里灌上玻璃钢,制作出第二个模型。这玻璃钢实际上和钢铁没有关系,是一种纤维强化塑料。我昨天看到的就是玻璃钢模型。
 
  玻璃钢模型雕琢完了,外头再用硅胶套上制作模具,灌上蜡,就制作了第三个蜡模。
 
  蜡模外要再用江沙这样的防火材料做一个模具,进行烧胚,将蜡融解,进行铸铜,这道工序完成了,最后出来的才是我们未来会在地铁站看到的公共艺术品。
 
  这过程复述一遍都显得繁琐,更不用说是制作中的种种麻烦。
 
  光是泥塑就已经做了三稿,有一稿已经做出了铜雕的样品,但制作出后创作团队感觉作品的比例和细节还不够完美,又推翻了。
 
  精心打磨细节“艺术么,差一毫米都不行”
 
  想象中,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是美的,风雅的,富于观赏性的。
 
  可实际上见识的创作过程却充满了闷热、噪音、粉尘和蚊虫,所谓雕塑工厂其实不过是一家搭了顶棚的农居,艺术家们手里拿的不是画笔或雕刻刀,而是嗡嗡作响的切割机和电钻。
 
  许江刚下飞机,就亲自赶过来修改。他一会儿凑近细看,一会儿站远了打量,对哪里的细节不满意,用铅笔先画上线条,再用切割机开始打磨。巨大的噪音伴随飞扬的粉尘,难怪刚才美院的教授都自嘲说搞创作做的是民工的活。
 
  如果哪里需要重新雕琢,就端过一盆像水泥一样的灰色玻璃钢,这儿抹抹那儿贴贴,等浆体干了,再用打钻机重新钻孔,看上去这活和水泥工也很接近。
 
  我忍不住问创作人员,其实乘客隔着那么远,根本看不清细节,为什么还要雕琢得那么细致?他的回答是,艺术么,差一毫米都不行。
 
  也很奇怪,仅仅是打磨了下线条,或是削薄几个毫米,有些看上去单薄的叶子变饱满了,葵花也显得更有生气。
 
  大家将来到了武林广场站坐地铁时,不妨放缓脚步,欣赏下柱子上的向日葵,感受下其中蕴含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