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梅董事长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地铁站台门系统,已申请注册了100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国外相关技术产品,为实现核心技术设备的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站台门整体结构式绝缘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刘春梅董事长在行业内提出“车辆运行区域安全防护”一种新型理念,并进行了铁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产品的研制,旨在利用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把轨道交通安全防护从站台延伸至隧道内,希望推动地铁交通安全领域的数字化创新。
2017年,快速发展的北京地铁先后迎来了两个里程碑,第一个是9月10日,我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全线加装站台门工程开始投入使用,另一个是12月30日,我国第一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运行系统(无人驾驶)"北京地铁燕房线"正式开通运营。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个行业内标志性项目使用的站台门系统都是北京天乐泰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的。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能在同1年内完成两个这么重大又非常有代表意义的民生工程,这引起了记者的兴趣。2018年5月4日,带着诸多问题,《世界轨道交通》杂志记者对天乐泰力公司董事长刘春梅女士进行了专访。
第一次见到刘董事长,记者就被她身上那种儒雅、随和、诚恳、谦逊的气质吸引了,记者迫不及待地抛出自己的问题,而刘董事长微笑着,用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这些故事有如拼图一般,从一个个侧面、瞬间、碎片,慢慢形成了很是亮眼的一片星空,为记者绘制了公司过去16年的发展过程。在一问一答中,记者对刘董事长和天乐泰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被刘董事长和天乐泰力那种使命感、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染,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企业不懈奋斗,引领时代的基本保障。相信天乐泰力一定会在未来几年,高速发展,再上新台阶。
《世界轨道交通》: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引导各行各业按照共同目标奋勇拼搏的口号。请问,当年在成立天乐泰力时,是否也有过类似初心和使命的思考?换句话说,根据现在的理解,天乐泰力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刘春梅: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成立时,就把自己的业务聚焦在与千千万万老百姓出行相关的自动门业务上,兢兢业业,完成了很多家机场的合同供货和服务.有良好的口碑,并成为某国际知名品牌的中国区总代理。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第一条带站台门的地铁线刚刚运行。当时站台门还属于地铁中的"奢侈品",但是由于站台门直接关系到每位地铁乘客的安全,是每位地铁乘客乘车前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这样的公共事业交通领域是我们企业真正的兴趣点,我们开始关注站台门市场。因为为更多地人带来方便,守护安全是我们办企业的真正初心。而那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站台门技术,我们只能选择自己代理的外企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初期的地铁站台门产品。这个阶段虽然竞争并不激烈,但是地铁运营公司和我们都很清楚,如果核心设备总是受制于人,在未来的运营中,冗长的零配件采购流程和周期以及高昂的零配件采购成本,都将使设备的后期维护举步维艰。因此必须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站台门产品"就成为公司的重要使命。后来,我们把上面两句话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公司现在的口号"科技守护安全"。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科技,一个是安全。在十六年发展中,公司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并始终把"安全第一"放在首位。
《世界轨道交通》:刚才您提到公司发展,那么您认为公司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刘春梅:从技术发展的维度,公司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技术积累
刚才提到,公司成立时是知名度很高的国际自动门品牌的中国区总代理。2005年北京地铁新一轮的建设开始时,我们中方带着国外的站台门设备首次参与到了北京地铁的建设。参与完成的第一个项目是北京地铁奥运支线站台门项目。作为承接的第一个地铁项目,当时中方的压力非常大,项目过程中各种困难、突发事件,现在还历历在目。那时产品概念化设计、核心控制部件、电气设备的运营调试由外方控制和垄断,中方只能进行产品的框架和工艺设计,门体、结构的生产制造,产品集成等。其次,奥运支线要求每座车站的装修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做到"一站一景"、"站站迥异",因此也要求站台门的每块玻璃上都印刷不同的图案,这种操作在国内地铁建设史上还属于首次。尽管遇到很多的困难,但这个项目的圆满完成,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后来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自主创新
第一个地铁站台门项目的执行,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正是从那个阶段起,国家把站台门作为地铁建设中站台项目设备的标配设施,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老百姓出行安全,这和我们建立企业的初心和使命完全契合。同时我们清楚的了解没有自主核心设备的种种弊端和禁锢,像没有定价权,某些不符合本土化需求的设计理念,对未来的核心备件供应的失控等问题。曾经有一次,我们中方代表去国外合作伙伴的工厂谈判,因为谈判陷入僵局,被外方无礼地"遗弃"在异国的车站,那种屈辱,真是刻骨铭心,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我们将来一定要做自己的站台门,坚决不能被人家卡住喉咙,一定要靠自己的产品建设中国的站台门市场。借助多年积累的开发经验,公司持续不断地投入研发资金和聘请行业内专家,终于完成了第一代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站台门核心产品。记得那时,我们的确特别忙,很辛苦,一方面要带领企业保质保量的按时交付客户的各个项目,另一方面还要组织研发团队搞科研,与公司的研发人员和相关行业专家一起出产品架构、分项解决方案、纠错和分析、组织专家评审、测试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自2010年,天乐泰力完成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站台门产品,开始在北京地铁昌平线一期工程中投入使用。公司从此迈上了新台阶,走在了不断创新和科研为先的道路上。同时,我们也响应了北京市政府关于站台门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的号召。在国内的轨道交通站台门领域,我们应该是最早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制造商。截止目前,天乐泰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制造历史已经超过7年,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地铁标段已经超过13条,技术和产品日臻成熟。
第三阶段:技术腾飞
随着公司自己的产品不断被运用到新线路中,我们经常与运营单位沟通、探讨,发现目前的站台门设备,有一些直接关系到乘客使用安全的功能还需完善,有一些硬性的安全要求甚至是被认为不可能实现或无法解决的,比如地铁站台门绝缘的问题,这些都不断地激发我们创新的欲望和决心。我渐渐意识到,"科技守护安全"涉及的范围应该可以更深更广。我一向认为,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做基础科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整合、引进海内外的前沿技术,再基于中国市场的特点进行创新性技术应用研发。从而力争在行业内某些领域有所发展和突破.于是,从2012年开始,公司先后研发了"站台门整体结构式绝缘系统"(该产品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定评审的国家科技成果评价,被认定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全自动运行系统(无人驾驶)站台门对位隔离技术和故障预警、激光/红外对射探测技术等。公司最新制定的技术创新方案,已将安全守护从站台延伸至地铁隧道内,试图通过新研制的"地铁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对隧道内环境的全天候的实时监控等。我们希望通过上述一系列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腾飞和产业升级,从而对基于技术创新应用基础上的轨道交通安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阶段,公司先后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加装站台门项目和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运行系统(无人驾驶)地铁线路--北京地铁燕房线项目。非常幸运地是,燕房线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级示范项目,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首个通过国际上最严格的RAMS系统工程认证的工程。天乐泰力能做到的是,保证高质量地完成燕房线这个项目,并有幸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了《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技术白皮书》。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天乐泰力已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积累了一大批核心技术和人才。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天乐泰力取得的进步是得益于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企业,所以,我们时时反省自己的不足,始终低调务实做事,不断努力精进。
《世界轨道交通》:刚刚您提到"站台门整体结构式绝缘系统",可否请您进一步介绍一下,这种系统的重要性。
刘春梅:站台门绝缘一直是国内站台门行业的老大难问题,它起因于站台门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现场各专业面上,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环境污染源很多,导致地铁线路开通验收时,站台门绝缘就基本上已经被污染和破坏,而且再没办法恢复。如果站台门不绝缘,车厢和站台门之间存在的电位差就有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结果是在项目工程整体验收时,基本上各厂家站台门绝缘指标都无法真正到达标准的要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是无法攻克的难题。过去厂家只能是采用一些其他补救措施。但补救措施不能彻底和长效地解决绝缘效果和相关问题。所以早在2012年,我们就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专项研发,经过反复论证和实验,终于在2014年设计完成了"站台门整体结构式绝缘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施工简单、不怕过程污染和侵蚀等特点,从整体上解决了地铁安全门绝缘这个难题。现在凡是我们实施的线路,都采用了天乐泰力研发的绝缘方案,但是我们并没有向客户收取任何费用。我们认为,保证产品使用者的安全,是每一个良心企业的基本准则。我们不但要生产出安全可靠的站台门,还要通过不断与国际水准看齐、把更高标准、更安全的产品使用到更多地铁线路中,为老百姓的出行安全提供多一份保障,这也可以算是我们贯彻"安全第一"理念的一种体现。
《世界轨道交通》:刚才您提到公司去年9月完成了"北京地铁1号线加装站台门工程",我听说这个项目是在不影响地铁1号线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完成的,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刘春梅:北京地铁1号线是北京最繁忙的地铁线路之一,日均运送旅客量近百万,为了不影响沿线企业、机关、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项目要求施工全过程不能影响正常运营,这就意味着只有每天晚上才能进行施工,从晚上12点设备和施工人员进场到凌晨3点清理作业面后离场,施工时间每天只有不足3小时,离场前还要对新架设的产品做好防护,确保站台和轨道侧不能有任何遗失的工具、弃物、半成品等,以保证1号线每天凌晨5点多开始的正常运营。更困难的是,整条线安装调试完成后,没有以往线路较长的测试和试运行时间,项目要求基本是完工即使用。而且,整个项目的施工期要求之严格甚至有些苛刻,在以往任何改造项目中都是没有碰到过的。不过,第一,我们有一支能打硬仗、不怕吃苦、敢于创新的队伍。为了保证在每天不到3小时的时间里完成安装工作,技术人员升级了施工流程,比如在产品出厂前就完成滑动门单元的组装,并且每个门单元都在厂内经过数千次测试,这样尽可能缩短上站安装时间,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现场测试时间。第二,我们有相濡以沫、一起摸爬滚打的地铁运营公司的干部职工伙伴,他们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最有力的支撑,比如,有些车站由于出入口空间限制,调试好的门单元无法运输到站台现场,地铁运营的干部职工集思广益,多方沟通,想出了借助滑轨车,利用轨道运输的好办法,终于帮助我们将门单元运到现场。由于北京地铁1号线处在北京的中心,安保要求格外严格,特别是遇到重大活动,经常出现暂停施工的情况,但是,在我们和地铁运营方、合作伙伴、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现场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按时保质完成了项目。应该说,是首都地铁人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才创造了这一奇迹。可以说,地铁1号线加装站台门改造项目的顺利完成,充分体现了首都地铁人的集体奋斗精神。
《世界轨道交通》:刚才您也提到公司最新研制了"地铁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和"站台门实时视频发布系统",感觉这两个产品很跨界,又似乎与公司现有产品关系不大,请问公司为什么要研制这两个产品?
刘春梅:刚才提到过,公司的理念是"科技守护安全",所以会主动把我们的安全理念从站台门向周边延伸。根据我多次下地铁现场的感受,以及与地铁运营方沟通交流,我发现地铁隧道巡检和安全防护是一个即繁重又危险的工作,而且现有的日常维护方式是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的。前一段时间在南方某城市就发生过因地面施工打破地铁隧道顶部,导致发生事故的案例。隧道安全的确涉及到地铁乘客的交通安全和便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三年前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这期间我说服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和我一起研发这个智能设备的首席专家团队。于是,我们主动投入研发能够在地铁隧道内应用的巡检机器人,现在,巡检机器人已经完成实验室测试。这种机器人在未来的项目验证中,将去完成对隧道内设施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和事故,立即把报警信号传回控制中心,并执行控制中心对信息的处理决定。根据专家团队的调研,这种专业化机器人的功能设计,是创新性的理念。"地铁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是世界轨道交通在地铁隧道安全监测与预警领域的新思路,是机器人在地铁隧道领域的创新式应用。
谈到"站台门实时视频发布系统",是希望依托站台门,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和创新,整合出一种新型的信息发布系统,不但可以推送广告信息,还可以把综合监控系统希望推送的日常运行信息、其它紧急通告、预警信息等,实时进行即时发布。既满足了信息发送的及时性,又可以满足个性化要求,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也许会改变地铁传统信息传播的游戏规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数字化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国家的顶层战略。我认为,我们所进行的探索,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希望可以推动、引领地铁交通安全领域的数字化产业创新发展。
《世界轨道交通》:短短的十六年,公司取得了这么多骄人的成绩,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春梅:公司发展至今,跟许多企业一样,经历很多风险,摔过很多跟头,能得到今天的成绩,首先离不开天乐泰力人。公司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像天乐泰力这样高速发展的企业。公司成立至今,始终在优化员工队伍,不断引进高端人才,目前公司的首席专家是全国知名的机器人领军人物,公司的各部门负责人,都是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管理高手,我认为公司不断优化的人才结构支撑了公司高速发展和技术领先。
公司取得社会的信任,还离不开企业文化。公司文化始终坚持对产品负责,对乘客负责、对用户负责的理念,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实现"安全第一"目标的基础。同时,高效的执行力,对供应链环节的合理有效管控,以及持续不断地自我学习和不断创新能力,都是天乐泰力能取得今天成绩的积极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带着感恩的心面对我们的客户,公司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中走出来的;在客户始终不渝的信任和支持下,公司不断的创新和进步,才拥有了今天的收获和成绩。
最后,我们很幸运,我们感谢这个时代。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我们自己努力,但也离不开中国大环境的东风。2000年左右国家提倡引进国外技术、2009年左右提出国产化创新、2018年十九大提出中国要创新引领等,都与公司的发展阶段相吻合。所以我认为公司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必须感恩这个时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深感社会责任的重担,更要牢记习主席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世界轨道交通》:关于天乐泰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您关注的是(或者说您觉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刘春梅:天乐泰力近年发展迅速,安全产品也从站台拓展到隧道内。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管理结构的调整,当前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还是人才,因为"人"是根本。除了科研人才,我们现在还亟需懂行业、懂金融的跨界人才。
采访当天,恰值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作为校友,刘董事长也受邀参加了校庆庆祝大会。林建华校长的致辞让她感触颇深,尤其是其中关于家国情怀、时代使命感的发言:
"120年来,北京大学始终坚守着建校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庄严承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福祉,不避艰险、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北大从未忘怀肩上担负的家国责任""以敢为天下先和大无畏的反思与批判精神,激励自己不惧艰险、砥砺前行。"
身为北大人,刘春梅说,这些"烙印"是影响她以及天乐泰力做事的源动力。
2002年成立,到如今十六年,"十年磨一剑",天乐泰力越来越得到行业认可和尊重,"利剑正在出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