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丁建宇
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建宇1967年5月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 1989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温州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温州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投资处处长,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党委委员,2011年4月任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市铁办主任。现担任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成 果

在温州市域轨道交通技术标准、示范工程等工作中,丁建宇带领温州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团队,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在自主化城际动车组、点式ATC 信号、同相供电、基于TD-LTE通信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实现创新突破。2014年9月,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装备研发项目正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这标志着温州市域轨道工程从“先行先试”上升为“国家示范工程”。

专 访

“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者
 
——访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建宇
 
 
  一条市域轨道线,既能拉开城市框架,又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能适应城镇群之间的经济发展,又能满足城市错位规划,推动“产城一体化”。通过将城镇群串联起来,加强周边城镇和中心城市的衔接,打造一个全新的大都市区。这条市域轨道线就是温州市域铁路S1线,它承载着温州对未来的经济、产业腾飞的梦想。是它以及市域铁路S2、S3线组成的线网,使得将来温州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城市。
 
  2014年9月,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装备研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意味着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从“先行先试”工程上升为“国家示范工程”,其技术标准有望成为国家市域轨道交通的行业标准。而承担这项“国家示范工程”建设重任的正是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州铁投集团”)。近日,记者就来到了位于温州鹿城区锦江路的温州铁投集团办公大楼,对温州铁投集团董事长丁建宇就市域轨道交通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独契实际的畅想
 
  一条线路的前期规划得当与否是决定整条线路能够保持可持续性使用的关键,在丁建宇看来,线路的前期规划必须建立在对温州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之上,并向记者详细叙述了这一具有创新性的市域铁路前期规划的不易。
 
  在2009年丁建宇担任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重点办主任时,就与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结缘。也正是由于在发改部门工作多年的经验,在深入分析了温州当地的地域特点基础上,丁建宇提出了建设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设想,以此拉大城市框架,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
 
  他认为,温州由于内陆的阻隔和海洋的开放性等历史原因以及老百姓生活习性,造成了温州在地理空间、经济、人口、城市规划等方面均有着与其他城市的不同特点。
 
  在地理上,温州在自然地貌特征、地质条件及城市形态上具有独特性,它的特点是土地稀少--“七山二水一分田”,海相冲积--深厚软土地层,三大水系--瓯江、飞云江、鳌江。山水相隔,交通不便,不同于内陆一马平川的地域特点。温州市现辖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3个区,其中鹿城区作为主城区,南北长6km,东西10km,主城区内人口密集、空间狭小、交通拥挤,对于地铁、轻轨等常规轨道交通制式来说,建设距离短、速度慢,起不到“人跟线走”作用,交通疏导功能相对薄弱。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打造出国家电器之都、国家汽摩配之都等国家“金名片”。但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均围绕重点城镇聚集,总体上表现为“组团式、分散式、块状式”发展态势。
 
  在人口上,截止2014年未温州已有912.2万人,在全国排16位。这么大的人口数量,迫切需要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温州人口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内,建设地铁对城区内人口有巨大吸引力,因而会导致主城区内人口大量积聚,引起城区内交通进一步拥堵。
 
  在城市顶层规划上,温州城市将向东面海发展,打造温州国际化大都市空间格局,因而需首先考虑的是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圈的规划,为配合全省城镇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整合4大经济圈的城市总规划,温州就需要高瞻远瞩去发展大都市区建设。
 
  为此建设市域轨道交通就成为了温州城市发展的不二选择。
 
在制式创新中实践
 
  线路规划必须建立在轨道制式的确立之上。丁建宇认为,轨道制式的确立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线路设计、建设、运营才能顺理成章。自此丁建宇带领温州铁投集团走出了一条制式、模式创新的发展之路。
 
  丁建宇表示,在提出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前,他曾经对德国等欧洲国家考察,认为德国的市郊铁路模式非常适合温州发展。同时,在轨道交通名称上,丁建宇认为,“作为串联温州城镇的线路,如果使用”郊“字,则显得在概念上过于局限;在功能上,不同于德国短距离通勤的需要,温州的轨道交通线主要串联地区城镇,他认为市”域“的概念更加精确”。在全国范围内,他首次提出了市域铁路概念,在制式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在国家层面上,2013年《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3号)中第一次将市域铁路写入其中,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不仅仅在概念上,在具体实践中上,其通车里程、运行速度、能耗等方面温州的市域铁路与国外的市郊铁路相比,也有自己的创新。
 
  丁建宇讲道,市域铁路主要串联城镇,所以在运行距离上普遍较长,缩短城市之间运行时间就成了新问题。目前在建的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总里程达53.5km,2017年建成开通局部区段,而将于2015年和2016年开工建设的S2线和S3线在总里程都在七、八十公里以上。按目前国内城市地铁的运行速度而言,如果采用地铁轻轨模式,跑完全程需要2个小时,低下的运行效率将直接影响城市之间客流的流动,最终影响城市的发展。作为公交化运行的市域铁路,站间距相对较大,必须依靠提高运行速度来缩短运行间隔,所以选择高于地铁(80-100km/h)的120 -160km/h的行车速度是最合理的,而在此前我国还没有这一运行速度的轨道交通线路。
 
三网融合力促城镇化发展
 
  成熟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对于促进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丁建宇看来,公共交通体系发达不能仅限于城市自身,更要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上,带动城市、城市周边甚至更大城市圈的发展。为此,他创新性的提出了干线铁路、市域轨道、城区交通三网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新模式。在丁建宇看来,国家干线铁路就像人的动脉,区域城际铁路就像动脉支流,而市域铁路就像丰富的毛细血管,它们的有机结合对于整个的路网建设将是一个重要支撑。他希望探索三网融合模式,形成一体化体系,解决城市群发展的互联互通问题。
 
  丁建宇指出,提出三网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要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开拓以线带人的新路子,新方法,形成产城一体,最终加速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
 
  早在1987年,温州就出台了关于股份合作企业政策规定,此后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沿革原因,产业都依城而建,形成组团式、网络式特点,并未融入温州整体都市圈发展之中。丁建宇认为,将这些具有产业特色的城镇纳入温州都市圈,一方面能够加快城镇之间的产业、人口交流,通过错位规划布局,将自身的半城市化发展状态,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化,获取更多的空间以及发展机会,促进产城一体的形成;另一方面,使城镇成为温州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拉大温州城市框架,提高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加强中心城市与城镇的衔接,推动城镇化进程。
 
  三网融合概念的实施,需要干线铁路、市域铁路、城区交通三者有机配合。据丁建宇介绍,目前温州铁投集团的重心在市域铁路S1、S2、S3线的自身建设,通过三条线路首先带动温州整体发展,再考虑干线铁路、城区交通的融合。目前市域铁路S1线作为连接温州中心区的一条主干线,土建部分正在全面施工建设当中,2018年将实现整条线路的全线开通。市域铁路S1线西起沿海铁路温州南站,经过3个主城区,延伸至瓯江口产业聚集区,市域铁路S2线主要串联沿海各城镇。市域铁路S3线呈南北走向。三条线路形成“环温州大罗山”轨道交通圈,并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城镇群。
 
  丁建宇同时表示,要想实现三网融合,首先要完成三条市域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之间的相互联通或便捷换乘。为此,他们做了十分精心的设计。例如,市域铁路S1线设立在高铁温州南站旁,可以实现与动车的同站换乘。市域铁路S2线北面,与附近雁荡山高铁站相靠近,可以实现二者连通。市域铁路S3线南面,与苍南站、鳌江站等多个高铁站相互连接。拓展市域铁路的网络连接功能,促进温州的发展。
 
技术在实践中革新
 
  作为我国第一条制式创新的市域铁路,在既没有国内标准又没有可参考施工项目的前提下,技术问题成为萦绕在丁建宇心头的最大难题。而丁建宇和他的团队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在车辆、信号、通信、供电、安全认证、云平台建设上,创造了诸多国内第一。
 
  车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载体,不仅影响系统的运能,而且决定着限界的大小,也是考虑线路敷设方式因素之一。在提到车辆对于线路的重要性时。丁建宇认为 “车辆定型,基本上就意味着轨道制式的定型”。在车辆的选择上,丁建宇也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经过前期考察以及设计,丁建宇认为,由于温州市域铁路采用公交化运行,所以需要运行速度介于120-160Km/小时之间的车辆。
 
  在车辆选择上,丁建宇讲道,“仅在车辆选择方面就花了3年时间,与南北车企业之间展开了多次沟通,听取诸多专业性意见。”地铁A、B、C型车的运行速度为120Km/h以下,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为160-200 Km/h,同时高铁运行速度为200 Km/h以上。而中间段的120-160 Km/h的车辆是缺失的。最后结合珠三角的CRH6型车以及A型车优势特点,开发了长22米,宽3.3米新车型--市域动车组。并在考虑车体强度以及快速乘降的情况下,首创每辆车4对双开车门车辆设计。由于车辆采用公交化运行,为满足快起快停、快速疏散的要求,在座位设计上首次采用横纵结合,既满足车辆轴重要求,又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度。
 
  车辆的信号系统是控制整个车辆有序、安全、准点运行的大脑神经。“信号是关键问题。我们希望选择一套完备的信号的体系,实现温州3条线路之间的资源共享”,丁建宇表达了对于信号系统的重视以及功能期寄。历经多番波折之后,温州铁投集团组织研发了全国首套点式ATC(预留升级CBTC系统)的信号系统。在信号系统研发初期,他们就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以及CBTC系统进行过详尽的研究。最后通过与铁四院共同探讨,在充分考虑市域铁路运行特点的情况下,经过多次专家论证,他们选择了基于欧洲ETCS-1标准的点式ATC信号技术,并增加了ATO系统,该系统同时考虑了升级CBTC信号系统条件。该系统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各主流设备系统供应商和设计单位的积极响应。目前该系统已经由浙大网新集团进行深度研发。
 
  通信技术是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稳定运营的重要基石。在通信上,丁建宇希望通过“搭载宽带集群通信概念,不仅仅对于轨道,同时还要与周边城市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智慧轨道交通”。他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了基于TD-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解决方案。该方案集群了列车地调度电话和有数据要求的PIS系统和车载CCTV车地无线传输。它的优点在于不同于以往的窄带集群调度只能承载语音调度,宽带集群通信可以承载视频内容。
 
  线路供电是技术研发中的又一个重点内容。牵引供电使用的是交流25kV牵引供电。传统的交流供电计划存在谐波和负序电能质量问题,以及过分相存在无垫区段问题,为提高电能质量和运营水平,经过多方选择和论证,最终选择了同相供电技术解决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将同相供电技术应用在客运轨道交通线路上的项目。目前,该方案正在与西南交大、正泰集团共同实施中。
 
  各种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车辆安全、舒适、快速、便捷的运行。丁建宇在车辆安全问题是一个毫不含糊的人,“为了保证车辆的稳妥,我们为车辆做了第三方安全认证”。而这是国内第一个为车辆做的认证。同时,温州铁投集团还在AFC,ACC架构上做了一个云平台,将地铁的5层架构换为4层,将线路层取消,这在国内还从来没有人做过。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同时面对国家发改委对第一个轨道交通国家示范工程提出的形成行业标准的新要求,丁建宇表示,在将来,还需要各个方面支持。
 
多路径拓展融资渠道
 
  从规划构想到付诸实践,投融资问题是困扰基础设施建设者们的一个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轨道交通如此大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措方面,丁建宇讲道 “投融资是难点,我们大概尝试了7、8种方式。关于投融资既要靠政府也要靠自己”。由于丁建宇此前在发改委工作时接触过如何将民间资本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面有丰富经验。温州民间资本充裕,但以往投资基础设施等政府项目总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借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东风,温州铁投集团设立了温州幸福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市域铁路S1线的项目法人,通过创新的股权结构、合理的资本定价、完善的保障措施、便利的办理手续,吸引社会投资者投资入股。2012年12月12日,“幸福股份一期”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欢迎,在短短一个半月内就完成了15亿元的资金募集,为民间资本投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轨道交通资金需要量大,单一渠道往往无法满足。为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需要深入研究、事先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统筹规划各项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时序。温州市铁投集团以项目投融资方案为基础,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融资”的原则,综合运用银行贷款、发行永续债券、融资租赁、保险资金等方式解决融资问题。
 
  产业基金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能够有效克服虚拟金融资本的弊端,防范金融风险,促进产融结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4月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设立铁路发展基金,拓宽建设资金来源。铁路发展基金对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铁路领域有着重要作用。丁建宇说,“我们希望省、市政府能够成立轨道交通发展基金”。对于轨道交通的投融资难题,丁建宇始终关注国家铁路投融资政策动向和实践前沿,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温州区域特点,探索、创新一条适合温州市域铁路建设的融资之路。
 
倾力打造新的温州
 
服务温州及更高级城市圈
 
  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能够有效拉大城市的发展框架,而对于温州这种城镇发展呈现组团式、块状化、分散式的沿海城市来说尤为迫切和重要。在讲到市域铁路的建设目的时,丁建宇表示“我们最终希望通过市域铁路的建设,把温州做大做强做美”。
 
  通过之前考察轨道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香港地铁,在充分学习借鉴香港地铁“地铁+物业”建设理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独属于温州的“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认为,市域轨道线建设必须和城镇化发展同步推进,两者相辅相成,同时,也可以解决客流以及资金回笼问题。
 
  通过开发市域线车站周边的土地资源,吸引客流靠近线路,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平衡建设资金和融资成本的支出。为此温州铁投集团还特别委托了相关单位对每个站点开展城市设计,对沿线做好整体的服务业规划,并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希望通过此规划拉大城市框架,能够实现城内外的互联互通问题,解决城里人口密度过大问题,实现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做“大”温州。
 
  “市域铁路的灵魂在于线上面的产业是什么、业态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丁建宇对轨道线路周边产业开发的重视。为此,丁建宇认为应该遵循4个原则,1.终极规划,也就是线路的长期发展战略。2.分期实施。3.同步设计。4.创造人流,并将其转化为固定客流。本着以上4个原则,希望能够通过市域铁路带动线路周边城镇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产业融合,并最终达到产城一体,做“强”温州。
 
  同时,丁建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做城市概念设计时,还必须考虑、打造绿色空间,促进线路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装点绿色空间将温州建设地更加美丽,做“美”温州。
 
  对于市域轨道交通的发展。丁建宇认为必须走“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样才可以保证将来轨道线路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通过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要促进温州自身城镇化的发展,更要将温州的发展融入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强温州。“作为国家示范项目,我们希望能够在形成国家行业标准的同时,将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丁建宇的前瞻性眼光不仅仅局限在市域铁路的建设上,对于未来温州整个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发展他也已经做了相应的规划。据丁建宇介绍,目前,温州市已经确立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温州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
 
  目前,温州铁投集团与中国南车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了温州南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希望能够实现温州市域动车组温州造,并将市域动车组推向全国;在通信方面,温州铁投集团与中兴通讯股份公司讨论合作建立中兴(温州)轨道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在供电方面正在与温州正泰集团展开合作,希望借助市域铁路建设契机,带动温州本地装备企业共同发展。
 
  丁建宇在采访的最后表示:作为国企他们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做全面的战略布局。而目前他们正面临着国内铁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无论是前期设计还是后期运营都是由温州铁投集团在做整体策划。目前,为适应温州市域铁路S1线的发展需要,温州铁投集团已经设立了5家子公司,分别是主管建设的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主管运营的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主管投融资的温州幸福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资产经营的温州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土地开发的温州市轨道交通置业有限公司。
 
  在未来,温州铁投集团希望通过并通过市域铁路的建设以及三网融合,将温州的未来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更加合理、科学,实现“拉开温州城市框架,拓展空间,带动温州整体发展,做大做强做美温州”的目标。

链接·人物介绍

​  丁建宇,董事长,1967年5月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 1989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温州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温州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投资处处长,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党委委员,2011年4月任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市铁办主任。现担任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理事、浙江省轨道交通协会理事会副会长。曾荣获浙江省重点工程先进个人、温州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11年市直单位“十大项目”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等。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丁建宇

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建宇1967年5月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 1989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温州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温州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投资处处长,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党委委员,2011年4月任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市铁办主任。现担任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查看2015-05期杂志封面>>
成 果

在温州市域轨道交通技术标准、示范工程等工作中,丁建宇带领温州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团队,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在自主化城际动车组、点式ATC 信号、同相供电、基于TD-LTE通信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实现创新突破。2014年9月,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装备研发项目正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这标志着温州市域轨道工程从“先行先试”上升为“国家示范工程”。

专 访

“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者
 
——访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建宇
 
 
  一条市域轨道线,既能拉开城市框架,又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能适应城镇群之间的经济发展,又能满足城市错位规划,推动“产城一体化”。通过将城镇群串联起来,加强周边城镇和中心城市的衔接,打造一个全新的大都市区。这条市域轨道线就是温州市域铁路S1线,它承载着温州对未来的经济、产业腾飞的梦想。是它以及市域铁路S2、S3线组成的线网,使得将来温州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城市。
 
  2014年9月,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装备研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意味着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从“先行先试”工程上升为“国家示范工程”,其技术标准有望成为国家市域轨道交通的行业标准。而承担这项“国家示范工程”建设重任的正是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州铁投集团”)。近日,记者就来到了位于温州鹿城区锦江路的温州铁投集团办公大楼,对温州铁投集团董事长丁建宇就市域轨道交通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独契实际的畅想
 
  一条线路的前期规划得当与否是决定整条线路能够保持可持续性使用的关键,在丁建宇看来,线路的前期规划必须建立在对温州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之上,并向记者详细叙述了这一具有创新性的市域铁路前期规划的不易。
 
  在2009年丁建宇担任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重点办主任时,就与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结缘。也正是由于在发改部门工作多年的经验,在深入分析了温州当地的地域特点基础上,丁建宇提出了建设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设想,以此拉大城市框架,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
 
  他认为,温州由于内陆的阻隔和海洋的开放性等历史原因以及老百姓生活习性,造成了温州在地理空间、经济、人口、城市规划等方面均有着与其他城市的不同特点。
 
  在地理上,温州在自然地貌特征、地质条件及城市形态上具有独特性,它的特点是土地稀少--“七山二水一分田”,海相冲积--深厚软土地层,三大水系--瓯江、飞云江、鳌江。山水相隔,交通不便,不同于内陆一马平川的地域特点。温州市现辖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3个区,其中鹿城区作为主城区,南北长6km,东西10km,主城区内人口密集、空间狭小、交通拥挤,对于地铁、轻轨等常规轨道交通制式来说,建设距离短、速度慢,起不到“人跟线走”作用,交通疏导功能相对薄弱。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打造出国家电器之都、国家汽摩配之都等国家“金名片”。但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均围绕重点城镇聚集,总体上表现为“组团式、分散式、块状式”发展态势。
 
  在人口上,截止2014年未温州已有912.2万人,在全国排16位。这么大的人口数量,迫切需要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温州人口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内,建设地铁对城区内人口有巨大吸引力,因而会导致主城区内人口大量积聚,引起城区内交通进一步拥堵。
 
  在城市顶层规划上,温州城市将向东面海发展,打造温州国际化大都市空间格局,因而需首先考虑的是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圈的规划,为配合全省城镇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整合4大经济圈的城市总规划,温州就需要高瞻远瞩去发展大都市区建设。
 
  为此建设市域轨道交通就成为了温州城市发展的不二选择。
 
在制式创新中实践
 
  线路规划必须建立在轨道制式的确立之上。丁建宇认为,轨道制式的确立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线路设计、建设、运营才能顺理成章。自此丁建宇带领温州铁投集团走出了一条制式、模式创新的发展之路。
 
  丁建宇表示,在提出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前,他曾经对德国等欧洲国家考察,认为德国的市郊铁路模式非常适合温州发展。同时,在轨道交通名称上,丁建宇认为,“作为串联温州城镇的线路,如果使用”郊“字,则显得在概念上过于局限;在功能上,不同于德国短距离通勤的需要,温州的轨道交通线主要串联地区城镇,他认为市”域“的概念更加精确”。在全国范围内,他首次提出了市域铁路概念,在制式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在国家层面上,2013年《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3号)中第一次将市域铁路写入其中,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不仅仅在概念上,在具体实践中上,其通车里程、运行速度、能耗等方面温州的市域铁路与国外的市郊铁路相比,也有自己的创新。
 
  丁建宇讲道,市域铁路主要串联城镇,所以在运行距离上普遍较长,缩短城市之间运行时间就成了新问题。目前在建的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总里程达53.5km,2017年建成开通局部区段,而将于2015年和2016年开工建设的S2线和S3线在总里程都在七、八十公里以上。按目前国内城市地铁的运行速度而言,如果采用地铁轻轨模式,跑完全程需要2个小时,低下的运行效率将直接影响城市之间客流的流动,最终影响城市的发展。作为公交化运行的市域铁路,站间距相对较大,必须依靠提高运行速度来缩短运行间隔,所以选择高于地铁(80-100km/h)的120 -160km/h的行车速度是最合理的,而在此前我国还没有这一运行速度的轨道交通线路。
 
三网融合力促城镇化发展
 
  成熟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对于促进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丁建宇看来,公共交通体系发达不能仅限于城市自身,更要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上,带动城市、城市周边甚至更大城市圈的发展。为此,他创新性的提出了干线铁路、市域轨道、城区交通三网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新模式。在丁建宇看来,国家干线铁路就像人的动脉,区域城际铁路就像动脉支流,而市域铁路就像丰富的毛细血管,它们的有机结合对于整个的路网建设将是一个重要支撑。他希望探索三网融合模式,形成一体化体系,解决城市群发展的互联互通问题。
 
  丁建宇指出,提出三网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要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开拓以线带人的新路子,新方法,形成产城一体,最终加速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
 
  早在1987年,温州就出台了关于股份合作企业政策规定,此后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沿革原因,产业都依城而建,形成组团式、网络式特点,并未融入温州整体都市圈发展之中。丁建宇认为,将这些具有产业特色的城镇纳入温州都市圈,一方面能够加快城镇之间的产业、人口交流,通过错位规划布局,将自身的半城市化发展状态,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化,获取更多的空间以及发展机会,促进产城一体的形成;另一方面,使城镇成为温州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拉大温州城市框架,提高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加强中心城市与城镇的衔接,推动城镇化进程。
 
  三网融合概念的实施,需要干线铁路、市域铁路、城区交通三者有机配合。据丁建宇介绍,目前温州铁投集团的重心在市域铁路S1、S2、S3线的自身建设,通过三条线路首先带动温州整体发展,再考虑干线铁路、城区交通的融合。目前市域铁路S1线作为连接温州中心区的一条主干线,土建部分正在全面施工建设当中,2018年将实现整条线路的全线开通。市域铁路S1线西起沿海铁路温州南站,经过3个主城区,延伸至瓯江口产业聚集区,市域铁路S2线主要串联沿海各城镇。市域铁路S3线呈南北走向。三条线路形成“环温州大罗山”轨道交通圈,并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城镇群。
 
  丁建宇同时表示,要想实现三网融合,首先要完成三条市域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之间的相互联通或便捷换乘。为此,他们做了十分精心的设计。例如,市域铁路S1线设立在高铁温州南站旁,可以实现与动车的同站换乘。市域铁路S2线北面,与附近雁荡山高铁站相靠近,可以实现二者连通。市域铁路S3线南面,与苍南站、鳌江站等多个高铁站相互连接。拓展市域铁路的网络连接功能,促进温州的发展。
 
技术在实践中革新
 
  作为我国第一条制式创新的市域铁路,在既没有国内标准又没有可参考施工项目的前提下,技术问题成为萦绕在丁建宇心头的最大难题。而丁建宇和他的团队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在车辆、信号、通信、供电、安全认证、云平台建设上,创造了诸多国内第一。
 
  车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载体,不仅影响系统的运能,而且决定着限界的大小,也是考虑线路敷设方式因素之一。在提到车辆对于线路的重要性时。丁建宇认为 “车辆定型,基本上就意味着轨道制式的定型”。在车辆的选择上,丁建宇也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经过前期考察以及设计,丁建宇认为,由于温州市域铁路采用公交化运行,所以需要运行速度介于120-160Km/小时之间的车辆。
 
  在车辆选择上,丁建宇讲道,“仅在车辆选择方面就花了3年时间,与南北车企业之间展开了多次沟通,听取诸多专业性意见。”地铁A、B、C型车的运行速度为120Km/h以下,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为160-200 Km/h,同时高铁运行速度为200 Km/h以上。而中间段的120-160 Km/h的车辆是缺失的。最后结合珠三角的CRH6型车以及A型车优势特点,开发了长22米,宽3.3米新车型--市域动车组。并在考虑车体强度以及快速乘降的情况下,首创每辆车4对双开车门车辆设计。由于车辆采用公交化运行,为满足快起快停、快速疏散的要求,在座位设计上首次采用横纵结合,既满足车辆轴重要求,又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度。
 
  车辆的信号系统是控制整个车辆有序、安全、准点运行的大脑神经。“信号是关键问题。我们希望选择一套完备的信号的体系,实现温州3条线路之间的资源共享”,丁建宇表达了对于信号系统的重视以及功能期寄。历经多番波折之后,温州铁投集团组织研发了全国首套点式ATC(预留升级CBTC系统)的信号系统。在信号系统研发初期,他们就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以及CBTC系统进行过详尽的研究。最后通过与铁四院共同探讨,在充分考虑市域铁路运行特点的情况下,经过多次专家论证,他们选择了基于欧洲ETCS-1标准的点式ATC信号技术,并增加了ATO系统,该系统同时考虑了升级CBTC信号系统条件。该系统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各主流设备系统供应商和设计单位的积极响应。目前该系统已经由浙大网新集团进行深度研发。
 
  通信技术是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稳定运营的重要基石。在通信上,丁建宇希望通过“搭载宽带集群通信概念,不仅仅对于轨道,同时还要与周边城市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智慧轨道交通”。他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了基于TD-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解决方案。该方案集群了列车地调度电话和有数据要求的PIS系统和车载CCTV车地无线传输。它的优点在于不同于以往的窄带集群调度只能承载语音调度,宽带集群通信可以承载视频内容。
 
  线路供电是技术研发中的又一个重点内容。牵引供电使用的是交流25kV牵引供电。传统的交流供电计划存在谐波和负序电能质量问题,以及过分相存在无垫区段问题,为提高电能质量和运营水平,经过多方选择和论证,最终选择了同相供电技术解决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将同相供电技术应用在客运轨道交通线路上的项目。目前,该方案正在与西南交大、正泰集团共同实施中。
 
  各种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车辆安全、舒适、快速、便捷的运行。丁建宇在车辆安全问题是一个毫不含糊的人,“为了保证车辆的稳妥,我们为车辆做了第三方安全认证”。而这是国内第一个为车辆做的认证。同时,温州铁投集团还在AFC,ACC架构上做了一个云平台,将地铁的5层架构换为4层,将线路层取消,这在国内还从来没有人做过。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同时面对国家发改委对第一个轨道交通国家示范工程提出的形成行业标准的新要求,丁建宇表示,在将来,还需要各个方面支持。
 
多路径拓展融资渠道
 
  从规划构想到付诸实践,投融资问题是困扰基础设施建设者们的一个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轨道交通如此大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措方面,丁建宇讲道 “投融资是难点,我们大概尝试了7、8种方式。关于投融资既要靠政府也要靠自己”。由于丁建宇此前在发改委工作时接触过如何将民间资本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面有丰富经验。温州民间资本充裕,但以往投资基础设施等政府项目总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借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东风,温州铁投集团设立了温州幸福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市域铁路S1线的项目法人,通过创新的股权结构、合理的资本定价、完善的保障措施、便利的办理手续,吸引社会投资者投资入股。2012年12月12日,“幸福股份一期”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欢迎,在短短一个半月内就完成了15亿元的资金募集,为民间资本投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轨道交通资金需要量大,单一渠道往往无法满足。为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需要深入研究、事先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统筹规划各项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时序。温州市铁投集团以项目投融资方案为基础,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融资”的原则,综合运用银行贷款、发行永续债券、融资租赁、保险资金等方式解决融资问题。
 
  产业基金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能够有效克服虚拟金融资本的弊端,防范金融风险,促进产融结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4月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设立铁路发展基金,拓宽建设资金来源。铁路发展基金对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铁路领域有着重要作用。丁建宇说,“我们希望省、市政府能够成立轨道交通发展基金”。对于轨道交通的投融资难题,丁建宇始终关注国家铁路投融资政策动向和实践前沿,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温州区域特点,探索、创新一条适合温州市域铁路建设的融资之路。
 
倾力打造新的温州
 
服务温州及更高级城市圈
 
  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能够有效拉大城市的发展框架,而对于温州这种城镇发展呈现组团式、块状化、分散式的沿海城市来说尤为迫切和重要。在讲到市域铁路的建设目的时,丁建宇表示“我们最终希望通过市域铁路的建设,把温州做大做强做美”。
 
  通过之前考察轨道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香港地铁,在充分学习借鉴香港地铁“地铁+物业”建设理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独属于温州的“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认为,市域轨道线建设必须和城镇化发展同步推进,两者相辅相成,同时,也可以解决客流以及资金回笼问题。
 
  通过开发市域线车站周边的土地资源,吸引客流靠近线路,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平衡建设资金和融资成本的支出。为此温州铁投集团还特别委托了相关单位对每个站点开展城市设计,对沿线做好整体的服务业规划,并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希望通过此规划拉大城市框架,能够实现城内外的互联互通问题,解决城里人口密度过大问题,实现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做“大”温州。
 
  “市域铁路的灵魂在于线上面的产业是什么、业态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丁建宇对轨道线路周边产业开发的重视。为此,丁建宇认为应该遵循4个原则,1.终极规划,也就是线路的长期发展战略。2.分期实施。3.同步设计。4.创造人流,并将其转化为固定客流。本着以上4个原则,希望能够通过市域铁路带动线路周边城镇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产业融合,并最终达到产城一体,做“强”温州。
 
  同时,丁建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做城市概念设计时,还必须考虑、打造绿色空间,促进线路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装点绿色空间将温州建设地更加美丽,做“美”温州。
 
  对于市域轨道交通的发展。丁建宇认为必须走“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样才可以保证将来轨道线路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通过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要促进温州自身城镇化的发展,更要将温州的发展融入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强温州。“作为国家示范项目,我们希望能够在形成国家行业标准的同时,将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丁建宇的前瞻性眼光不仅仅局限在市域铁路的建设上,对于未来温州整个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发展他也已经做了相应的规划。据丁建宇介绍,目前,温州市已经确立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温州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
 
  目前,温州铁投集团与中国南车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了温州南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希望能够实现温州市域动车组温州造,并将市域动车组推向全国;在通信方面,温州铁投集团与中兴通讯股份公司讨论合作建立中兴(温州)轨道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在供电方面正在与温州正泰集团展开合作,希望借助市域铁路建设契机,带动温州本地装备企业共同发展。
 
  丁建宇在采访的最后表示:作为国企他们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做全面的战略布局。而目前他们正面临着国内铁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无论是前期设计还是后期运营都是由温州铁投集团在做整体策划。目前,为适应温州市域铁路S1线的发展需要,温州铁投集团已经设立了5家子公司,分别是主管建设的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主管运营的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主管投融资的温州幸福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资产经营的温州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土地开发的温州市轨道交通置业有限公司。
 
  在未来,温州铁投集团希望通过并通过市域铁路的建设以及三网融合,将温州的未来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更加合理、科学,实现“拉开温州城市框架,拓展空间,带动温州整体发展,做大做强做美温州”的目标。

链接·人物介绍

​  丁建宇,董事长,1967年5月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 1989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温州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温州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投资处处长,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党委委员,2011年4月任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市铁办主任。现担任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理事、浙江省轨道交通协会理事会副会长。曾荣获浙江省重点工程先进个人、温州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11年市直单位“十大项目”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等。

上一篇:王梦恕
下一篇:Millar Craw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