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刘淑芳
​刘淑芳,女,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安全理论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常务专家理事,高级工程师,北京东方坦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铁路安全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

成 果

刘淑芳,女,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安全理论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常务专家理事,高级工程师,北京东方坦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铁路安全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铁路风险管控、安全生产信息一体化、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等。2011年《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获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5《铁路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具有多项铁路安全预警相关技术研究发明专利。

专 访

 
  2020年4月30日,国家铁路局公布3月30日和4月12日发生的两起旅客列车事故的调查结果,根据事故调查的具体情况和责任认定,铁路监管部门对责任单位提出了责任追究意见和整改要求。
 
  回顾历史,警钟长鸣!2008.4.28、T195、72死、416伤,2011.7.23、D301/D3115、40死、172伤,1981.7.9、442次、130死、146伤,1997.4.29、324/818次、126死、230伤,1978.12.16、87/318次、106死、218伤,1988.1.24、80次、88死、202伤,1993.7.10、163/2011次、40死、48伤,1988.1.7、272次、34死、30伤,1988.3.24、311/208次、28死、99伤,1989.6.26、364次、24死、39伤……一串串数字,触目惊心!
 
  安全不牢,地动山摇!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都会及时在全路开展安全检查督查,全面排查整治铁路环境安全、设备质量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紧盯安全关键和薄弱环节,查隐患、防风险,同步完善制度,压紧压实安全责任,确保铁路安全稳定。
 
  “回顾过去的安全工作,主要精力集中在事故调查、吸取事故教训上了。那么如何在‘防’上下功夫;如何把住关口前移,抓住安全工作主动权;如何把每一起可能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我们铁路安全工作进一步研究的重心。”近20年的铁路安全工作经历,让北京东方坦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淑芳目睹了太多,深切感受到了铁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采访伊始,刘淑芳总经理正认真学习《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并向记者谈了学习体会,语气略带严肃和认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殚智竭力,这是记者眼中的刘淑芳,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最深爱的铁路安全事业,并为其倾注一生的心血。对于铁路安全工作,刘淑芳有很多的切身体会跟我们分享。
 
  “亡羊补牢”、“未雨绸缪”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现代运输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运营安全涉及铁路运输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为此,刘淑芳为我们分析归纳了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四点因素:
 
  “一是人员素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发生事故的主导因素,而人员素质则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运输工作量的不断加大以及先进行车设备的不断应用,对铁路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是设备质量因素。设备质量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基础,机车、车辆、线路、信号等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强化设备质量,将为行车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是环境因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行车作业环境。人的行为受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行车组织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四是安全监管因素。安全监管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人机是否有效结合、安全作业行为是否规范、设备质量是否保障、环境因素是否满足。同时,安全监管还具有协调铁路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协作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的更新和铁路快速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全管理,确保安全,为铁路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因素找到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障铁路运营安全呢?刘淑芳告诉我们:“一方面,我们应抓好‘亡羊补牢’,故障或事故发生后,及时查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这既是抓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应更加注重‘未雨绸缪’,提前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研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达到防范和降低安全风险的目的。”
 
  双重预防机制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双重预防机制是刘淑芳提到的未来实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进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第二道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构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治本之策。”伴随着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刘淑芳见证了铁路安全理念的变迁,“铁路企业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以来,全员安全风险意识明显增强,铁路安全管理正在从传统的事故、隐患管理模式过渡到现代企业所必须的风险管控、本质安全管理模式,这是实现铁路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要实现铁路安全的持续稳定需要从“人防、物防、技防”三个方面同时发力,构成“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而大数据技术则是“技防”中的关键内容,也是串联起、支撑起“人防”、“物防”的重要手段。如何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铁路安全管理水平是大数据时代下铁路面临的挑战。大数据一直以来都是刘淑芳研究工作的重点,一阵见血的提出问题,正是刘淑芳对安全理念高度认知的体现:
 
  “一是铁路数据采集不够全面。虽然,对于保证当下铁路正常的运输生产,客货运营销,安全保障来说,铁路目前采集的各类数据已经很多了,完全能够适应铁路行业正常运转的需求。但是传统铁路采集的数据从覆盖面来讲仍然远远不够,这也与铁路人对于当今时代数据采集的价值认识不够有关。大家已经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可却少有人理解大数据的主要价值点之一就是采集。采集是大数据价值体现的重要一环,是数据预处理、传输、存储、分析、应用的基础工作。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掌握了足够多的数据,就能实现更精准的预测、做出更合理的计划,也更有把握地达成目标,进而掌控未来。”
 
  “二是数据应用问题重重,系统各自为政,连通性差。这个是我认为根深蒂固的问题,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铁路获取的数据多为异构数据,将各类数据进行标准化格式的整合、统一处理就已经需要耗费大量力气;而在大数据时代不断出现的新的数据形式,尤其是对众多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则是数据采集面临的又一难题。更加困难的是,传统铁路的各业务系统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数据连通性和互操作性很差,导致数据难以共享,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各自数据需要分别维护,业务之间沟通不畅都是制约铁路整体效益发挥的重要问题。还有,通过历史数据与现实数据、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之间的对比,开展事故故障、安全问题、风险管控等各类安全管理要素的规律性、倾向性、关联性特征分析,都是铁路安全大数据能否及时、高效地得到分析、应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对铁路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为铁路安全管理技术装备的提升、作业方式的改善、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对于机遇,刘淑芳也慷慨的为我们分享:
 
  “一是可以实现‘预测式’维修。针对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实施深度挖掘、分析、记录,并与过往的历史数据比对,深入地智能学习,找到铁路运输设备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部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提前性的判断,为维修计划提供客观数据的强大支持,将安全隐患扼杀于摇篮之中。同时,对于铁路设备、设施‘健康状况’的实时掌控,还可以实现有针对性更换零件的目的,有效地降低了铁路安全管理的成本支出。”
 
  “二是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除了在应对通常状况时的‘常规武器’外,同样应当特别重视提高的方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基本的目的遵循就是用最快的时间做出适当的决策,这也是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则提供给了铁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一种新型的强力武器,安全大数据资源共享也给予了铁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有力保障。”
 
  “三是‘大数据’分析让决策更精准。不同于以往的抽样分析,大数据时代更为强调的是对全体数据的研究。显而易见,全体数据将会更接近现实情况。更重要的是在‘全数据’的分析中,无须过分束缚在寻找数据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而可以在铁路运输安全这样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中,通过数据模型与机理模型分析,研究数据趋势与设备故障间的关联性,为铁路安全管理的决策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隧道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应用科技手段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当记者询问哪方面的安全技术是她最为关注时,刘淑芳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铁路隧道防灾安全监控与应急救援保障技术。
 
  隧道是铁路运输的咽喉要道,遍布铁路沿线,由于隧道自身条件的限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安全因素,隧道内的灾害事故也是时有发生。影响铁路隧道的主要安全风险有地震、洪水(涌水)、停电、运送危险物品、火车相撞、列车脱轨、火灾、恐怖活动及综合危险等。在其运营过程中,隧道由于受地质构造、空气流通、场地狭长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在气体、气流、水流等多方面容易出现异常。
 
  刘淑芳团队的研究表明,隧道灾难主要表现为火灾、水灾、空气动力学问题和隧道内的通常病害、侵限及结构失稳问题。而火灾是隧道内危害最大的灾害,具有突发性,常常造成灾难性后果。如遇火灾发生或其他因素造成隧道主体工程损坏,损失巨大,特别是发生火灾爆炸等紧急事件时,交通输导和救援工作与普通路段大不一样,而且二次事故产生的后果远比原发性事故严重得多。为防止以上灾害的发生,要从预防措施、减轻措施、疏散措施、救援措施、事故管理措施综合考虑。
 
  随着隧道修建技术的不断发展,隧道里程在不断延长,因此,对铁路隧道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保障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隧道结构特点、运营环境、气象条件、地质状况,深入分析铁路隧道运营安全需求,及时处理隧道安全隐患,预防和监控在隧道内发生的灾害事故,控制隧道灾害事故的发展,减少隧道灾害事故的损失,并为行车指挥、设备维修和应急救援等相关安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运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从2008年开始,刘淑芳就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隧道防灾安全监控与应急报警技术,对于这项技术,刘淑芳深感骄傲:“这项技术如果能够真正落地应用,将最大限度地保证运输安全。系统集隧道数据采集、监视、控制、管理及隧道日常养护于一体,监测信息为行车指挥、设备维修和应急救援等相关安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及时处理隧道安全隐患,监控和预防在隧道内发生的灾害事件,重点防范和有效控制对隧道行车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列车脱轨和火灾爆炸事故,提升铁路隧道运营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铁路隧道行车安全提供保障。”
 
  然而即使刘淑芳费尽心血,这项技术至今未能开花结果,种种原因的限制,拖慢了实际应用的步伐。“关注”尚未消除,努力仍将继续。
 

 
  科技创新打造“安全智慧”铁路
 
  新时代“安全智慧”铁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刘淑芳带领东方坦达团队紧紧围绕铁路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提升铁路安全现代化为使命,在铁路安全管理、行车安全监控、防灾安全报警系统开发推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在刘淑芳眼中,科技创新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一切的创新,只为了守住铁路安全运营的底线。在她看来,推动科技创新更多的是彰显铁路安全运营的责任与担当。
 
  铁路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2项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安监总局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对于铁路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这项技术,记者也早有耳闻。在神华集团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机辆分公司、肃宁分公司、路畅达公司、线路检测和救援中心等5家单位的推广应用更是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强化铁路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信息的资源共享、安全风险的超前防范、运输生产过程的动态管控,全面提升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朔黄铁路的覆盖建设过程中,刘淑芳更是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团队深入现场:“我们的技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了朔黄铁路公司的赞美,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动力。回想当初,历历在目,根据朔黄铁路的实际需求,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日以继夜的研发了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动态监测、监督检查、事故管理、应急救援、职业健康、辅助决策等业务于一体的铁路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专业设备动态监测智能管控、列车运行非正常情况智能识别、安全风险事件趋势智能分析、隐患数据自动侦测等26项功能。在4G移动智能终端和PC端实现铁路运营活动各环节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构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一体化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可以说我们为‘智慧重载’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武汉局双预防智能安全分析系统一期
 
  随着战“疫”解封以来,武汉正在掀起复工复产的热潮,武汉铁路的建设运营已经全面重启,保障武汉铁路运营安全首当其冲。刘淑芳不辱使命,带领东方坦达冲在了一线,用双预防智能安全分析系统为武汉铁路的重启保驾护航。
 
  “这套系统今年6月份就上线应用啦,”刘淑芳兴奋的告诉记者,“能为武汉做一些事情是我们的光荣。我们多次跟武汉局协商优化方案,充分利用计算机通讯、大数据分析、地理信息(GIS)等技术,构建双预防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对安全生产规律性、倾向性、关联性特征分析,实现安全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安全风险的智能化分析管控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从而达到了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可以说我们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体系,创新构建动态化、精细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安全管理手段,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强化过程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于2008年立项研发,2010年与铁科院、原铁道部信息中心组成联合项目组在全路推广应用,2011年获得铁道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技术研发落地让刘淑芳感触良多:“我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和18个铁路局安全检查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铁路局、站段以及车间(班组)铁路安全监督管理的三级应用,通过对监测报警信息处置、安全检查信息处置、事故调查信息处置和综合分析处置的四个闭环管理,切实提高铁路安全监督管理的实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促进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我们秉承科技让生产更安全的理念,不断地奋斗、创新和积累,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为铁路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国家铁路局安全监管系统、事故模拟仿真系统、国家铁路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铁路周界安全防护实时监测系统……东方坦达的科技创新不胜枚举。未来,东方坦达将在刘淑芳的带领下秉承科技让生产更安全的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立足于计算机通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领域,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为铁路安全生产和智慧交通保驾护航。
 

 
  结语
 
  记者对于封面照片的选取一直以来都是“吹毛求疵”的,再遇上“美女总经理”,那照片还不得让人挑花了眼啊!然而,令记者大吃一惊的是“美女总经理竟不爱美”,竟没有可以挑选的个人照片。从毕业那天起,“美女总经理”就一头扎进忙碌的安全工作中去,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默默的为铁路安全事业奋斗。再回首,年华已逝!却忘了留存青春最“美”的样子。或许对于刘淑芳而言,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一生忙碌的样子,那才是“最美”。
 
  采访的最后,回顾东方坦达奋斗史,刘淑芳谦逊的说道:“世界上也许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还有一种就是蜗牛。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挥舞着雄壮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但是我们愿意成为蜗牛,肩负着铁路安全使命负重爬行,不畏艰难、蠕动前进。终有一天,渺小的身躯将朝着铁路安全技术的顶峰前行。”正如刘淑芳所言,如果你是鹰,你应借助梦想的翅膀,奋力飞翔,到达人生的高峰。如果你是蜗牛,也绝不要放弃梦想,只要你肯努力奋斗,终有一天也能和鹰一样,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刘淑芳

​刘淑芳,女,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安全理论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常务专家理事,高级工程师,北京东方坦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铁路安全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
查看2020-05期杂志封面>>
成 果

刘淑芳,女,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安全理论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常务专家理事,高级工程师,北京东方坦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铁路安全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铁路风险管控、安全生产信息一体化、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等。2011年《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获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5《铁路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具有多项铁路安全预警相关技术研究发明专利。

专 访

 
  2020年4月30日,国家铁路局公布3月30日和4月12日发生的两起旅客列车事故的调查结果,根据事故调查的具体情况和责任认定,铁路监管部门对责任单位提出了责任追究意见和整改要求。
 
  回顾历史,警钟长鸣!2008.4.28、T195、72死、416伤,2011.7.23、D301/D3115、40死、172伤,1981.7.9、442次、130死、146伤,1997.4.29、324/818次、126死、230伤,1978.12.16、87/318次、106死、218伤,1988.1.24、80次、88死、202伤,1993.7.10、163/2011次、40死、48伤,1988.1.7、272次、34死、30伤,1988.3.24、311/208次、28死、99伤,1989.6.26、364次、24死、39伤……一串串数字,触目惊心!
 
  安全不牢,地动山摇!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都会及时在全路开展安全检查督查,全面排查整治铁路环境安全、设备质量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紧盯安全关键和薄弱环节,查隐患、防风险,同步完善制度,压紧压实安全责任,确保铁路安全稳定。
 
  “回顾过去的安全工作,主要精力集中在事故调查、吸取事故教训上了。那么如何在‘防’上下功夫;如何把住关口前移,抓住安全工作主动权;如何把每一起可能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我们铁路安全工作进一步研究的重心。”近20年的铁路安全工作经历,让北京东方坦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淑芳目睹了太多,深切感受到了铁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采访伊始,刘淑芳总经理正认真学习《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并向记者谈了学习体会,语气略带严肃和认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殚智竭力,这是记者眼中的刘淑芳,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最深爱的铁路安全事业,并为其倾注一生的心血。对于铁路安全工作,刘淑芳有很多的切身体会跟我们分享。
 
  “亡羊补牢”、“未雨绸缪”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现代运输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运营安全涉及铁路运输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为此,刘淑芳为我们分析归纳了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四点因素:
 
  “一是人员素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发生事故的主导因素,而人员素质则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运输工作量的不断加大以及先进行车设备的不断应用,对铁路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是设备质量因素。设备质量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基础,机车、车辆、线路、信号等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强化设备质量,将为行车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是环境因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行车作业环境。人的行为受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行车组织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四是安全监管因素。安全监管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人机是否有效结合、安全作业行为是否规范、设备质量是否保障、环境因素是否满足。同时,安全监管还具有协调铁路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协作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的更新和铁路快速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全管理,确保安全,为铁路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因素找到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障铁路运营安全呢?刘淑芳告诉我们:“一方面,我们应抓好‘亡羊补牢’,故障或事故发生后,及时查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这既是抓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应更加注重‘未雨绸缪’,提前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研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达到防范和降低安全风险的目的。”
 
  双重预防机制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双重预防机制是刘淑芳提到的未来实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进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第二道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构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治本之策。”伴随着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刘淑芳见证了铁路安全理念的变迁,“铁路企业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以来,全员安全风险意识明显增强,铁路安全管理正在从传统的事故、隐患管理模式过渡到现代企业所必须的风险管控、本质安全管理模式,这是实现铁路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要实现铁路安全的持续稳定需要从“人防、物防、技防”三个方面同时发力,构成“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而大数据技术则是“技防”中的关键内容,也是串联起、支撑起“人防”、“物防”的重要手段。如何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铁路安全管理水平是大数据时代下铁路面临的挑战。大数据一直以来都是刘淑芳研究工作的重点,一阵见血的提出问题,正是刘淑芳对安全理念高度认知的体现:
 
  “一是铁路数据采集不够全面。虽然,对于保证当下铁路正常的运输生产,客货运营销,安全保障来说,铁路目前采集的各类数据已经很多了,完全能够适应铁路行业正常运转的需求。但是传统铁路采集的数据从覆盖面来讲仍然远远不够,这也与铁路人对于当今时代数据采集的价值认识不够有关。大家已经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可却少有人理解大数据的主要价值点之一就是采集。采集是大数据价值体现的重要一环,是数据预处理、传输、存储、分析、应用的基础工作。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掌握了足够多的数据,就能实现更精准的预测、做出更合理的计划,也更有把握地达成目标,进而掌控未来。”
 
  “二是数据应用问题重重,系统各自为政,连通性差。这个是我认为根深蒂固的问题,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铁路获取的数据多为异构数据,将各类数据进行标准化格式的整合、统一处理就已经需要耗费大量力气;而在大数据时代不断出现的新的数据形式,尤其是对众多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则是数据采集面临的又一难题。更加困难的是,传统铁路的各业务系统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数据连通性和互操作性很差,导致数据难以共享,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各自数据需要分别维护,业务之间沟通不畅都是制约铁路整体效益发挥的重要问题。还有,通过历史数据与现实数据、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之间的对比,开展事故故障、安全问题、风险管控等各类安全管理要素的规律性、倾向性、关联性特征分析,都是铁路安全大数据能否及时、高效地得到分析、应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对铁路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为铁路安全管理技术装备的提升、作业方式的改善、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对于机遇,刘淑芳也慷慨的为我们分享:
 
  “一是可以实现‘预测式’维修。针对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实施深度挖掘、分析、记录,并与过往的历史数据比对,深入地智能学习,找到铁路运输设备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部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提前性的判断,为维修计划提供客观数据的强大支持,将安全隐患扼杀于摇篮之中。同时,对于铁路设备、设施‘健康状况’的实时掌控,还可以实现有针对性更换零件的目的,有效地降低了铁路安全管理的成本支出。”
 
  “二是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除了在应对通常状况时的‘常规武器’外,同样应当特别重视提高的方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基本的目的遵循就是用最快的时间做出适当的决策,这也是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则提供给了铁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一种新型的强力武器,安全大数据资源共享也给予了铁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有力保障。”
 
  “三是‘大数据’分析让决策更精准。不同于以往的抽样分析,大数据时代更为强调的是对全体数据的研究。显而易见,全体数据将会更接近现实情况。更重要的是在‘全数据’的分析中,无须过分束缚在寻找数据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而可以在铁路运输安全这样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中,通过数据模型与机理模型分析,研究数据趋势与设备故障间的关联性,为铁路安全管理的决策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隧道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应用科技手段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当记者询问哪方面的安全技术是她最为关注时,刘淑芳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铁路隧道防灾安全监控与应急救援保障技术。
 
  隧道是铁路运输的咽喉要道,遍布铁路沿线,由于隧道自身条件的限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安全因素,隧道内的灾害事故也是时有发生。影响铁路隧道的主要安全风险有地震、洪水(涌水)、停电、运送危险物品、火车相撞、列车脱轨、火灾、恐怖活动及综合危险等。在其运营过程中,隧道由于受地质构造、空气流通、场地狭长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在气体、气流、水流等多方面容易出现异常。
 
  刘淑芳团队的研究表明,隧道灾难主要表现为火灾、水灾、空气动力学问题和隧道内的通常病害、侵限及结构失稳问题。而火灾是隧道内危害最大的灾害,具有突发性,常常造成灾难性后果。如遇火灾发生或其他因素造成隧道主体工程损坏,损失巨大,特别是发生火灾爆炸等紧急事件时,交通输导和救援工作与普通路段大不一样,而且二次事故产生的后果远比原发性事故严重得多。为防止以上灾害的发生,要从预防措施、减轻措施、疏散措施、救援措施、事故管理措施综合考虑。
 
  随着隧道修建技术的不断发展,隧道里程在不断延长,因此,对铁路隧道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保障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隧道结构特点、运营环境、气象条件、地质状况,深入分析铁路隧道运营安全需求,及时处理隧道安全隐患,预防和监控在隧道内发生的灾害事故,控制隧道灾害事故的发展,减少隧道灾害事故的损失,并为行车指挥、设备维修和应急救援等相关安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运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从2008年开始,刘淑芳就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隧道防灾安全监控与应急报警技术,对于这项技术,刘淑芳深感骄傲:“这项技术如果能够真正落地应用,将最大限度地保证运输安全。系统集隧道数据采集、监视、控制、管理及隧道日常养护于一体,监测信息为行车指挥、设备维修和应急救援等相关安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及时处理隧道安全隐患,监控和预防在隧道内发生的灾害事件,重点防范和有效控制对隧道行车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列车脱轨和火灾爆炸事故,提升铁路隧道运营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铁路隧道行车安全提供保障。”
 
  然而即使刘淑芳费尽心血,这项技术至今未能开花结果,种种原因的限制,拖慢了实际应用的步伐。“关注”尚未消除,努力仍将继续。
 

 
  科技创新打造“安全智慧”铁路
 
  新时代“安全智慧”铁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刘淑芳带领东方坦达团队紧紧围绕铁路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提升铁路安全现代化为使命,在铁路安全管理、行车安全监控、防灾安全报警系统开发推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在刘淑芳眼中,科技创新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一切的创新,只为了守住铁路安全运营的底线。在她看来,推动科技创新更多的是彰显铁路安全运营的责任与担当。
 
  铁路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2项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安监总局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对于铁路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这项技术,记者也早有耳闻。在神华集团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机辆分公司、肃宁分公司、路畅达公司、线路检测和救援中心等5家单位的推广应用更是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强化铁路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信息的资源共享、安全风险的超前防范、运输生产过程的动态管控,全面提升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朔黄铁路的覆盖建设过程中,刘淑芳更是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团队深入现场:“我们的技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了朔黄铁路公司的赞美,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动力。回想当初,历历在目,根据朔黄铁路的实际需求,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日以继夜的研发了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动态监测、监督检查、事故管理、应急救援、职业健康、辅助决策等业务于一体的铁路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专业设备动态监测智能管控、列车运行非正常情况智能识别、安全风险事件趋势智能分析、隐患数据自动侦测等26项功能。在4G移动智能终端和PC端实现铁路运营活动各环节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构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一体化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可以说我们为‘智慧重载’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武汉局双预防智能安全分析系统一期
 
  随着战“疫”解封以来,武汉正在掀起复工复产的热潮,武汉铁路的建设运营已经全面重启,保障武汉铁路运营安全首当其冲。刘淑芳不辱使命,带领东方坦达冲在了一线,用双预防智能安全分析系统为武汉铁路的重启保驾护航。
 
  “这套系统今年6月份就上线应用啦,”刘淑芳兴奋的告诉记者,“能为武汉做一些事情是我们的光荣。我们多次跟武汉局协商优化方案,充分利用计算机通讯、大数据分析、地理信息(GIS)等技术,构建双预防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对安全生产规律性、倾向性、关联性特征分析,实现安全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安全风险的智能化分析管控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从而达到了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可以说我们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体系,创新构建动态化、精细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安全管理手段,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强化过程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于2008年立项研发,2010年与铁科院、原铁道部信息中心组成联合项目组在全路推广应用,2011年获得铁道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技术研发落地让刘淑芳感触良多:“我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和18个铁路局安全检查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铁路局、站段以及车间(班组)铁路安全监督管理的三级应用,通过对监测报警信息处置、安全检查信息处置、事故调查信息处置和综合分析处置的四个闭环管理,切实提高铁路安全监督管理的实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促进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我们秉承科技让生产更安全的理念,不断地奋斗、创新和积累,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为铁路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国家铁路局安全监管系统、事故模拟仿真系统、国家铁路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铁路周界安全防护实时监测系统……东方坦达的科技创新不胜枚举。未来,东方坦达将在刘淑芳的带领下秉承科技让生产更安全的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立足于计算机通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领域,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为铁路安全生产和智慧交通保驾护航。
 

 
  结语
 
  记者对于封面照片的选取一直以来都是“吹毛求疵”的,再遇上“美女总经理”,那照片还不得让人挑花了眼啊!然而,令记者大吃一惊的是“美女总经理竟不爱美”,竟没有可以挑选的个人照片。从毕业那天起,“美女总经理”就一头扎进忙碌的安全工作中去,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默默的为铁路安全事业奋斗。再回首,年华已逝!却忘了留存青春最“美”的样子。或许对于刘淑芳而言,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一生忙碌的样子,那才是“最美”。
 
  采访的最后,回顾东方坦达奋斗史,刘淑芳谦逊的说道:“世界上也许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还有一种就是蜗牛。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挥舞着雄壮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但是我们愿意成为蜗牛,肩负着铁路安全使命负重爬行,不畏艰难、蠕动前进。终有一天,渺小的身躯将朝着铁路安全技术的顶峰前行。”正如刘淑芳所言,如果你是鹰,你应借助梦想的翅膀,奋力飞翔,到达人生的高峰。如果你是蜗牛,也绝不要放弃梦想,只要你肯努力奋斗,终有一天也能和鹰一样,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上一篇:陈思斌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