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陈思斌
陈思斌,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济阳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任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成 果

曾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先进个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全省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济南市财政局系统先进个人、全市招商引资先进个人、济南市突出贡献优秀企业家、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影响济南”年度领军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专 访

  
  “我抬眼是千佛山的轮廓,我闭眼是大明湖和护城河,趵突泉在我耳畔喷涌着”,《济南济南》中的歌词,是时下济南最生动的写照。山东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可是,从来没有哪个城市建地铁像济南这样纠结:既要开发地下空间,享受轨道交通的快捷,又要不影响泉水喷涌,确保泉城“灵魂”不失。泉水成就了济南最亮丽的名片,但也为地铁的修建设置了障碍。
 
  2019年1月1日,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济南正式迎来“地铁时代”,这是济南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注定要被历史铭记。“30多年的‘地铁梦’终于实现了!”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思斌感慨万千,“为保护清泉长流,济南多少次放缓了发展轨道交通的脚步,多少次撤销了轨道交通筹建部门,多少次为世界级技术难题争论不休!如今,新时代已经到来,也该轮到我们济南大显身手了。”
 
  安全穿越“毛细血管”密布的泉脉修建轨道交通,并且不破坏地下水文环境,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实属不易。那么建设中克服了哪些难题?目前建设运营状况如何?轨道交通接下来该怎么修、如何修?采访中,陈思斌董事长将为我们一一解答。
 
  为世界性难题贡献“济南智慧”
 
  “泉城”济南建设地铁一直以来存在一些争议:如何保护泉水资源,使地铁与泉水和谐共处;如何用盾构机穿越富水高强灰岩岩溶区,如何监测检测水文地质长期以来的动态……很多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摆在济南轨道人面前。那么在陈思斌的带领下,济南轨道人是如何攻克这些难题的?创造了哪些“济南智慧”?
 
  首先,如何成功实施护泉保泉,是“泉城”人民最关注的焦点。地下线路经过的地质环境十分复杂,是轨道建设施工的难点地段,也是护泉保泉的重点地段。陈思斌始终认为护泉保泉是建设地铁的基础,他告诉记者:“济南是一座因泉而闻名于世的城市,地下水资源丰富,保泉始终是我们在修建地铁过程中的优先选项。为了确保泉水‘万无一失’,济南轨道交通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了封闭降水、原位回灌等保泉措施。其中,降水回灌一体化设备,在施工中将抽出的地下水回灌到地下,回灌率达到80%,有的试验点可以达到100%的回灌。在1号线所有车站建设期内,回灌水量达到1500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13个大明湖的水量,可见我们为了实现泉水与地铁和谐共处花了多大的心血。我们首创的《基坑工程降水回灌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创》获得了多个大奖,是对我们保泉工作很大的认可。”
 
  其次,攻克了哪些世界性施工难题,是建设者最关注的焦点。济南地铁在建设中先后完成下穿京沪铁路、京台高速、京沪高铁、富水岩溶区,上跨济菏高速桥等重大风险源和技术难关;成功解决盾构机穿越富水高强灰岩岩溶区等世界性难题。其中采用80m+130m+80m大跨悬浇桥小交角上跨济菏高速公路,大埋深、300米小半径、小净距叠落下穿运营京沪高铁,液氮垂直冻结+水下盾构接收、基坑降水回灌、预制板桩墙叠合等技术国内领先。“这些技术被央视及省市媒体多次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也是我刚才为什么说济南将大显身手的原因之一,”陈思斌怀着激动的心情说道,“多项技术难题的克服对于我们来说弥足珍贵,将为济南市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创造了哪些“济南智慧”,是行业人员最关注的焦点。陈思斌稍加思索,从中选了“搭建四维地质平台”和“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两方面代表性的“智慧”进行介绍:
 
  “为更好地保护泉水、建好轨道交通,我们建立了水文地质动态监测网系统,搭建了济南市四维地质平台,可实时查看轨道交通沿线及泉域范围内地下水的水位、水温及水质等参数,实时掌握泉域范围内地下水位情况。结合我市60多年的数据观测情况、近十年的试验论证情况以及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建设运营经验,可以做到在确保泉水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建设轨道交通。”
 
  “同时,我们积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我们获批了山东省发改委轨道交通智慧建造与运维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工业研究院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实现BIM技术和四维地质平台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阶段的广泛应用,创建了轨道交通智慧施工示范基地,推广了人脸识别闸机系统在1、3号线的应用,率先实现了省内首条地铁线路3号线5G信号全线覆盖。”
 

 
  规划建设网络化运营时代
 
  从2015年1月济南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获批至1号线开通运营,仅用了1265天,创造了地铁建设的“济南速度”。随着1号线、3号线的开通,济南正式驶入轨道交通建设的快车道。2020年是济南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项目收官、二期建设规划开局之年。届时,济南正式由“地铁时代”跨入“换乘时代”,开启一个里程碑式新时代。
 
  2020年,是济南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的收官之年。1号线自2019年4月1日商业运营以来,运营状况良好,平稳有序。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开通除对交通出行利好外,济南西区的环境优势和成本优势等价值也得到凸显。作为济南第二条轨道交通线路,3号线一期也运营了4个月的时间,沿线经过龙洞片区、国际金融城、贤文片区、盛福庄片区、王舍人片区,直接服务人口超百万。此外,正在建设中的2号线,施工进度全面提速,截止目前,全线19个车站已实现17个车站封顶,30个单线区间贯通,今年年底将具备通车条件,实现第一期建设规划全面落地。
 
  面对骄人的成绩,陈思斌的眼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多年来的努力和汗水终将得到回报,他告诉记者:“1号线、3号线的开通运营,2号线的全面推进,是济南多年来的梦想,是我们每个济南轨道人共同努力的结晶。1号线与3号线,东西呼应,纵贯南北,为新时代济南腾飞插上了‘双翼’。其中,1号线接入济南西站,3号线接入济南东站,实现高铁地铁‘零换乘’。我相信,到2020年底,1号线、2号线、3号线将交织成网,形成‘一横两纵’的‘H’型运营格局,将大大方便市民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助力拉开城市框架,发挥省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我们将会为济南轨道交通的一期建设规划上交一份美好的答卷。”
 
  2020年,也是济南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开局之年。陈思斌介绍说:“160公里、110座车站、1280亿投资,这是我们的第二期。对于济南来说,三条轨道交通线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按照全市‘一张大网、压茬推进、突出重点、分期报批’的思路,拟定了第二期建设规划方案。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受理第二期建设规划,正在履行审批程序,预计今年上半年获得批复。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到2025年,济南将形成覆盖全市主要客流走廊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我们有信心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同时,多制式、多层次、全面覆盖、综合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也是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新的使命。为加快济莱融合发展,2019年9月18日,济莱高铁全面开工,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济南轨道交通在实施二期建设规划的同时,也在同步谋划实施中心城区至莱芜、钢城、平阴、商河等周边区县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满足不同地区多样化的交通需求,通过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中运量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优势互补。
 
  未来,济南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成第一期建设规划项目的同时将提前谋划,加快二期建设规划项目实施,同步谋划周边区县轨道交通敷设方式,适时启动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实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四网融合”。
 

 
  从“花钱者”变身“赚钱者”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成本非常高,其中,地下轨道线每公里投资7亿元左右,是传统观念里的“花钱者”。济南轨道交通一期投资超过500亿元,二期投资更是个大数字,完全依靠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显然不可能。
 
  “纵观世界各国地铁,很少有像香港一样可以实现自主经营盈利的地区。济南的轨道交通是朝着盈利的目标去奋斗的,力争地铁建设以及地铁运营不给政府欠下一堆债务。简单来说就是控制融资成本,保证资金需求,有效化解债务风险。”拥有多年投融资工作经验的陈思斌,对济南轨道交通投融资和资源开发,有着更多信心和干劲,“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不只是一个建设单位,而是集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物业开发于一体的融资平台。集团秉承‘土地资源开发收益平衡地铁建设投入,物业开发和股权投资收益弥补运营亏损’的筹资运作理念,创新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全方位的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努力从‘花钱者’变身‘融资者’、‘赚钱者’。”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成立以来,为全力保障工程建设等资金需求,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持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深化商业银行合作,推进市场化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政策支持,依托轨道交通工程、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深化与国开行合作空间,通过公司债、中票、基金等渠道推进市场化直接融资。广泛开拓融资渠道,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双轮驱动”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政府债务与轨道交通建设融资的有效隔离。
 
  通过轨道交通产业和投资密切联动,升级完善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产业链条,是变身融资“赚钱者”的路子之一。目前,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已初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融资模式,累计筹措资金800多亿元,有效保证了一期工程建设及棚改安置等资金需求。集团信用评级由AA+上升为AAA,为后续低成本融资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期建设将采用政府资本金投入、“PPP”社会资本引入、合作基金投入等多种方式,统筹运用“外来输血”和“自我造血”,满足各方面资金需求。
 
  实现自主经营盈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接下来,济南将持续拓宽融资渠道,统筹做好融资工作,增强直接融资能力,协调设立轨道交通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平稳、可持续。
 

 
  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质量规划、建造与运维将促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融合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及幸福感,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这也是“2020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9届地铁学术交流会”的主题定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原因。那么济南将如何演绎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
 
  探索实施“轨道+物业”模式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这是济南轨道交通始终秉承的建设理念,按照全市“一张大网”思路,通过轨道交通,拉开城市框架,助推城市发展。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同时,通过培育地铁产业、拉动沿线土地开发、激活郊区发展,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以站点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在建设规划编制阶段,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布设和线路走向,开展沿线用地控制规划专题研究,对站点周边及区间两侧用地进行分类调整,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土地格局,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
 
  对于目前取得的成果,陈思斌深感欣慰:“近年来,我们在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探索中形成了初步成果,以实际开发项目为驱动,配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完成《济南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实施意见(试行)》并已印发实施。目前,已建成的奥体中心下沉广场项目和在建的礼耕路龙湖天街项目,都实现了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土地一体化规划、同步开发。已启动了轨道交通1号线范村车辆基地、2号线王府车辆段、姜家庄停车场、腊山站上盖项目的开发建设,并结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策划了多个沿线场站及附属设施开发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深化站点地下、地面和地上空间的物业开发规划和沿线城市设计,着力打造一批安全便捷、富有特色、综合效益高的精品亮点工程,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快构建“四网融合”
 
  “四网融合”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的要求,是济南城市未来发展的血脉。陈思斌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花了很大的心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确定的组团式、多中心城市结构,按照全市‘一张大网,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中运量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思路,我们开展了全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工作,将周边的章丘、济阳、莱芜(钢城)、商河、平阴等区域纳入规划服务范围,连通省会都市圈,实现市域全覆盖,构建全面覆盖、综合高效、多位一体的轨道交通体系。目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2条线路组成,加上既有600公里的城际铁路(包括济莱高铁、济滨城际、济滨城际联络线、济泰城际、济南至济宁城际、济青高铁、胶济客专、京沪高铁、郑济高铁等线路),全域线网总里程2035公里。随着轨道交通这张‘大网’延展,济南各区域间距离将逐步缩小,市民生活将得以‘提速’,以更高效便捷的交通支撑和引领泉城高质量发展。”
 
  轨道交通与城市人文、历史相结合
 
  “地铁建设中,应注重与城市人文、历史相结合。”陈思斌对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颇有感触,“济南市地铁文化建设以济南城市文化为蓝本,从中获取养料,并选择与时俱进的方式继承和发展城市文化,延续文化的传承。在地铁线路规划时,充分体现地铁线路连接各区域文化定位,根据各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主题文化、时尚文化等区域文化,确定每条线路的装饰景观、空间文化特色。”
 
  打造经济与文化和谐共生的地铁文化是目标。济南地铁文化建设的核心空间载体体现在地铁、地下连接通道空间、地铁地面附属建筑空间等。地铁车站空间借助地铁站内的天花、立柱、墙体壁画、雕塑等的设计,创造独特的济南地铁空间文化性设计氛围,并通过设立符合济南城市文化特色的民俗商业空间及部分科技体验区来展示济南地铁文化。同时,济南地铁文化建设不仅通过空间环境氛围得以体现,更在每一个细节及创意上都体现出济南地铁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突出济南地铁文化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济南地铁文化的构建中,还充分考虑地铁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共生,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地铁部门与外部合作开发,挖掘地铁本身的微观功能,以开发的经济效益带动地铁的发展,促生地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了深入理解济南地铁文化,陈思斌带着记者进行实地考察,让记者感受到了便捷、科技、舒适的地铁环境的同时,也不禁感叹:济南地铁风貌正是新时代济南城市风貌!
 
  轨道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任务重,市民期盼高。尤其对于济南,轨道交通承载了太多太多。经过多年的顽强拼搏,济南轨道人充分发扬“钉钉子”的实干精神,“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勇担使命、戮力攻坚,积极破解建设难题。
 
  “不畏难,永向前”精准而深刻地呈现了在轨道交通的建设、开通过程中全体济南轨道交通人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也是陈思斌董事长在采访的最后谈到的轨道交通精神的精髓:“‘不畏难,永向前’在实干中逐渐形成了五种济南轨道交通精神,一往无前的盾构机精神、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坚韧笃行的挑山工精神、担当乐为的石敢当精神、不惧压力的涌泉精神。‘不畏难,永向前’是几代济南轨道人奋发前行的写照,也是开启轨道交通新时代的钥匙。”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陈思斌

陈思斌,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济阳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任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查看2020-04期杂志封面>>
成 果

曾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先进个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全省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济南市财政局系统先进个人、全市招商引资先进个人、济南市突出贡献优秀企业家、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影响济南”年度领军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专 访

  
  “我抬眼是千佛山的轮廓,我闭眼是大明湖和护城河,趵突泉在我耳畔喷涌着”,《济南济南》中的歌词,是时下济南最生动的写照。山东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可是,从来没有哪个城市建地铁像济南这样纠结:既要开发地下空间,享受轨道交通的快捷,又要不影响泉水喷涌,确保泉城“灵魂”不失。泉水成就了济南最亮丽的名片,但也为地铁的修建设置了障碍。
 
  2019年1月1日,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济南正式迎来“地铁时代”,这是济南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注定要被历史铭记。“30多年的‘地铁梦’终于实现了!”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思斌感慨万千,“为保护清泉长流,济南多少次放缓了发展轨道交通的脚步,多少次撤销了轨道交通筹建部门,多少次为世界级技术难题争论不休!如今,新时代已经到来,也该轮到我们济南大显身手了。”
 
  安全穿越“毛细血管”密布的泉脉修建轨道交通,并且不破坏地下水文环境,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实属不易。那么建设中克服了哪些难题?目前建设运营状况如何?轨道交通接下来该怎么修、如何修?采访中,陈思斌董事长将为我们一一解答。
 
  为世界性难题贡献“济南智慧”
 
  “泉城”济南建设地铁一直以来存在一些争议:如何保护泉水资源,使地铁与泉水和谐共处;如何用盾构机穿越富水高强灰岩岩溶区,如何监测检测水文地质长期以来的动态……很多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摆在济南轨道人面前。那么在陈思斌的带领下,济南轨道人是如何攻克这些难题的?创造了哪些“济南智慧”?
 
  首先,如何成功实施护泉保泉,是“泉城”人民最关注的焦点。地下线路经过的地质环境十分复杂,是轨道建设施工的难点地段,也是护泉保泉的重点地段。陈思斌始终认为护泉保泉是建设地铁的基础,他告诉记者:“济南是一座因泉而闻名于世的城市,地下水资源丰富,保泉始终是我们在修建地铁过程中的优先选项。为了确保泉水‘万无一失’,济南轨道交通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了封闭降水、原位回灌等保泉措施。其中,降水回灌一体化设备,在施工中将抽出的地下水回灌到地下,回灌率达到80%,有的试验点可以达到100%的回灌。在1号线所有车站建设期内,回灌水量达到1500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13个大明湖的水量,可见我们为了实现泉水与地铁和谐共处花了多大的心血。我们首创的《基坑工程降水回灌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创》获得了多个大奖,是对我们保泉工作很大的认可。”
 
  其次,攻克了哪些世界性施工难题,是建设者最关注的焦点。济南地铁在建设中先后完成下穿京沪铁路、京台高速、京沪高铁、富水岩溶区,上跨济菏高速桥等重大风险源和技术难关;成功解决盾构机穿越富水高强灰岩岩溶区等世界性难题。其中采用80m+130m+80m大跨悬浇桥小交角上跨济菏高速公路,大埋深、300米小半径、小净距叠落下穿运营京沪高铁,液氮垂直冻结+水下盾构接收、基坑降水回灌、预制板桩墙叠合等技术国内领先。“这些技术被央视及省市媒体多次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也是我刚才为什么说济南将大显身手的原因之一,”陈思斌怀着激动的心情说道,“多项技术难题的克服对于我们来说弥足珍贵,将为济南市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创造了哪些“济南智慧”,是行业人员最关注的焦点。陈思斌稍加思索,从中选了“搭建四维地质平台”和“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两方面代表性的“智慧”进行介绍:
 
  “为更好地保护泉水、建好轨道交通,我们建立了水文地质动态监测网系统,搭建了济南市四维地质平台,可实时查看轨道交通沿线及泉域范围内地下水的水位、水温及水质等参数,实时掌握泉域范围内地下水位情况。结合我市60多年的数据观测情况、近十年的试验论证情况以及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建设运营经验,可以做到在确保泉水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建设轨道交通。”
 
  “同时,我们积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我们获批了山东省发改委轨道交通智慧建造与运维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工业研究院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实现BIM技术和四维地质平台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阶段的广泛应用,创建了轨道交通智慧施工示范基地,推广了人脸识别闸机系统在1、3号线的应用,率先实现了省内首条地铁线路3号线5G信号全线覆盖。”
 

 
  规划建设网络化运营时代
 
  从2015年1月济南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获批至1号线开通运营,仅用了1265天,创造了地铁建设的“济南速度”。随着1号线、3号线的开通,济南正式驶入轨道交通建设的快车道。2020年是济南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项目收官、二期建设规划开局之年。届时,济南正式由“地铁时代”跨入“换乘时代”,开启一个里程碑式新时代。
 
  2020年,是济南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的收官之年。1号线自2019年4月1日商业运营以来,运营状况良好,平稳有序。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开通除对交通出行利好外,济南西区的环境优势和成本优势等价值也得到凸显。作为济南第二条轨道交通线路,3号线一期也运营了4个月的时间,沿线经过龙洞片区、国际金融城、贤文片区、盛福庄片区、王舍人片区,直接服务人口超百万。此外,正在建设中的2号线,施工进度全面提速,截止目前,全线19个车站已实现17个车站封顶,30个单线区间贯通,今年年底将具备通车条件,实现第一期建设规划全面落地。
 
  面对骄人的成绩,陈思斌的眼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多年来的努力和汗水终将得到回报,他告诉记者:“1号线、3号线的开通运营,2号线的全面推进,是济南多年来的梦想,是我们每个济南轨道人共同努力的结晶。1号线与3号线,东西呼应,纵贯南北,为新时代济南腾飞插上了‘双翼’。其中,1号线接入济南西站,3号线接入济南东站,实现高铁地铁‘零换乘’。我相信,到2020年底,1号线、2号线、3号线将交织成网,形成‘一横两纵’的‘H’型运营格局,将大大方便市民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助力拉开城市框架,发挥省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我们将会为济南轨道交通的一期建设规划上交一份美好的答卷。”
 
  2020年,也是济南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开局之年。陈思斌介绍说:“160公里、110座车站、1280亿投资,这是我们的第二期。对于济南来说,三条轨道交通线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按照全市‘一张大网、压茬推进、突出重点、分期报批’的思路,拟定了第二期建设规划方案。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受理第二期建设规划,正在履行审批程序,预计今年上半年获得批复。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到2025年,济南将形成覆盖全市主要客流走廊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我们有信心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同时,多制式、多层次、全面覆盖、综合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也是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新的使命。为加快济莱融合发展,2019年9月18日,济莱高铁全面开工,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济南轨道交通在实施二期建设规划的同时,也在同步谋划实施中心城区至莱芜、钢城、平阴、商河等周边区县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满足不同地区多样化的交通需求,通过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中运量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优势互补。
 
  未来,济南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成第一期建设规划项目的同时将提前谋划,加快二期建设规划项目实施,同步谋划周边区县轨道交通敷设方式,适时启动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实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四网融合”。
 

 
  从“花钱者”变身“赚钱者”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成本非常高,其中,地下轨道线每公里投资7亿元左右,是传统观念里的“花钱者”。济南轨道交通一期投资超过500亿元,二期投资更是个大数字,完全依靠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显然不可能。
 
  “纵观世界各国地铁,很少有像香港一样可以实现自主经营盈利的地区。济南的轨道交通是朝着盈利的目标去奋斗的,力争地铁建设以及地铁运营不给政府欠下一堆债务。简单来说就是控制融资成本,保证资金需求,有效化解债务风险。”拥有多年投融资工作经验的陈思斌,对济南轨道交通投融资和资源开发,有着更多信心和干劲,“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不只是一个建设单位,而是集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物业开发于一体的融资平台。集团秉承‘土地资源开发收益平衡地铁建设投入,物业开发和股权投资收益弥补运营亏损’的筹资运作理念,创新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全方位的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努力从‘花钱者’变身‘融资者’、‘赚钱者’。”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成立以来,为全力保障工程建设等资金需求,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持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深化商业银行合作,推进市场化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政策支持,依托轨道交通工程、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深化与国开行合作空间,通过公司债、中票、基金等渠道推进市场化直接融资。广泛开拓融资渠道,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双轮驱动”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政府债务与轨道交通建设融资的有效隔离。
 
  通过轨道交通产业和投资密切联动,升级完善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产业链条,是变身融资“赚钱者”的路子之一。目前,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已初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融资模式,累计筹措资金800多亿元,有效保证了一期工程建设及棚改安置等资金需求。集团信用评级由AA+上升为AAA,为后续低成本融资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期建设将采用政府资本金投入、“PPP”社会资本引入、合作基金投入等多种方式,统筹运用“外来输血”和“自我造血”,满足各方面资金需求。
 
  实现自主经营盈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接下来,济南将持续拓宽融资渠道,统筹做好融资工作,增强直接融资能力,协调设立轨道交通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平稳、可持续。
 

 
  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质量规划、建造与运维将促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融合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及幸福感,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这也是“2020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9届地铁学术交流会”的主题定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原因。那么济南将如何演绎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
 
  探索实施“轨道+物业”模式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这是济南轨道交通始终秉承的建设理念,按照全市“一张大网”思路,通过轨道交通,拉开城市框架,助推城市发展。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同时,通过培育地铁产业、拉动沿线土地开发、激活郊区发展,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以站点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在建设规划编制阶段,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布设和线路走向,开展沿线用地控制规划专题研究,对站点周边及区间两侧用地进行分类调整,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土地格局,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
 
  对于目前取得的成果,陈思斌深感欣慰:“近年来,我们在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探索中形成了初步成果,以实际开发项目为驱动,配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完成《济南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实施意见(试行)》并已印发实施。目前,已建成的奥体中心下沉广场项目和在建的礼耕路龙湖天街项目,都实现了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土地一体化规划、同步开发。已启动了轨道交通1号线范村车辆基地、2号线王府车辆段、姜家庄停车场、腊山站上盖项目的开发建设,并结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策划了多个沿线场站及附属设施开发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深化站点地下、地面和地上空间的物业开发规划和沿线城市设计,着力打造一批安全便捷、富有特色、综合效益高的精品亮点工程,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快构建“四网融合”
 
  “四网融合”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的要求,是济南城市未来发展的血脉。陈思斌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花了很大的心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确定的组团式、多中心城市结构,按照全市‘一张大网,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中运量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思路,我们开展了全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工作,将周边的章丘、济阳、莱芜(钢城)、商河、平阴等区域纳入规划服务范围,连通省会都市圈,实现市域全覆盖,构建全面覆盖、综合高效、多位一体的轨道交通体系。目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2条线路组成,加上既有600公里的城际铁路(包括济莱高铁、济滨城际、济滨城际联络线、济泰城际、济南至济宁城际、济青高铁、胶济客专、京沪高铁、郑济高铁等线路),全域线网总里程2035公里。随着轨道交通这张‘大网’延展,济南各区域间距离将逐步缩小,市民生活将得以‘提速’,以更高效便捷的交通支撑和引领泉城高质量发展。”
 
  轨道交通与城市人文、历史相结合
 
  “地铁建设中,应注重与城市人文、历史相结合。”陈思斌对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颇有感触,“济南市地铁文化建设以济南城市文化为蓝本,从中获取养料,并选择与时俱进的方式继承和发展城市文化,延续文化的传承。在地铁线路规划时,充分体现地铁线路连接各区域文化定位,根据各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主题文化、时尚文化等区域文化,确定每条线路的装饰景观、空间文化特色。”
 
  打造经济与文化和谐共生的地铁文化是目标。济南地铁文化建设的核心空间载体体现在地铁、地下连接通道空间、地铁地面附属建筑空间等。地铁车站空间借助地铁站内的天花、立柱、墙体壁画、雕塑等的设计,创造独特的济南地铁空间文化性设计氛围,并通过设立符合济南城市文化特色的民俗商业空间及部分科技体验区来展示济南地铁文化。同时,济南地铁文化建设不仅通过空间环境氛围得以体现,更在每一个细节及创意上都体现出济南地铁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突出济南地铁文化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济南地铁文化的构建中,还充分考虑地铁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共生,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地铁部门与外部合作开发,挖掘地铁本身的微观功能,以开发的经济效益带动地铁的发展,促生地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了深入理解济南地铁文化,陈思斌带着记者进行实地考察,让记者感受到了便捷、科技、舒适的地铁环境的同时,也不禁感叹:济南地铁风貌正是新时代济南城市风貌!
 
  轨道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任务重,市民期盼高。尤其对于济南,轨道交通承载了太多太多。经过多年的顽强拼搏,济南轨道人充分发扬“钉钉子”的实干精神,“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勇担使命、戮力攻坚,积极破解建设难题。
 
  “不畏难,永向前”精准而深刻地呈现了在轨道交通的建设、开通过程中全体济南轨道交通人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也是陈思斌董事长在采访的最后谈到的轨道交通精神的精髓:“‘不畏难,永向前’在实干中逐渐形成了五种济南轨道交通精神,一往无前的盾构机精神、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坚韧笃行的挑山工精神、担当乐为的石敢当精神、不惧压力的涌泉精神。‘不畏难,永向前’是几代济南轨道人奋发前行的写照,也是开启轨道交通新时代的钥匙。”

上一篇:丁茂廷
下一篇:刘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