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内容

为点点星光动情吟唱 中铁七局贵广铁路建设沿线纪行之二

2014-10-15 来源: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作者:陈淼 邹昌成
本文摘要:他们,不是钢筋铁骨,却能以常人之躯让崇山峻岭俯首称臣;他们,不是传世英雄,却能因汗水和智慧载入中国高铁建设史册。贵广铁路--中国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连通珠三角发达地区和大西
导小组颁发的绿色通知单1张(俗称绿卡)。
 
  2014年4月3日,三都县站在贵广全线站房标中第一个主体完工;
 
  随后,沿线散布贵州省境内的100座警亭、警务室和各类生产生活用房最早交工,全部站台、风雨棚提前完工。
 
  这一切为贵广铁路9月18日起从贵州省率先开始联调联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个团队的带头人是中铁七局五公司副总经理兼贵广站房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周勇和党工委书记李国亮。
 
  遗憾的是,采访期间周勇去了广州,为原来的一个项目做决算,未能谋面。
 
  这个周勇可不简单,今年只有39岁。在我早先的记忆里,他是外表文弱似书生的人,然而这个外表书生气十足的人却有着高于常人的果断和坚决。2008年初肆虐南方的冰雪冻雨灾害很多人记忆犹新,那一年武汉也没有幸免,就在这种情况下,周勇带领一班人仅用半年多时间拿下近两亿产值,中铁七局人让武汉500米长轨焊接基地在全国率先投产!当时曾有人断言,"几个月建好武汉长轨项目,简直不可能!"可周勇做到了。
 
  在随后的广州地铁二、八号线大洲停车场施工中获得各方好评,并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全力做好停车场的运营保障工作,获得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单位称号。
 
  他所带队的工程,不仅安全质量有保证,而且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而在贵广铁路站后房建工程指挥部团队里,就汇聚了不少上述两个项目的精英,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管理人员跟着周勇干了不少年头。这可不是任人唯亲或者是私下交情,是这些人自觉自愿,也是周勇觉得这些人值得自己信赖,是一种阶级兄弟般的相互信任,这也成了这个团队屡战屡胜的基础。
 
  由于过去武汉铁路分局的历史渊源,这个团队里还有一特色就是湖北人和河南人都不少,但这些人并没有因地域文化形成观念和思想差异,没有太多的隔阂,融洽相处。两省方言都可以听到,但从没有听到过不和谐的声音。
 
  "文弱"的周勇也是火药桶,有时候训起人来爆炸味十足。
 
  "吵起人来不得了。"一个人这样告诉我:"可想起来他也不是为了自己,都是想把工作干好。"
 
  "文弱"的周勇也文气,心细如丝,在待人接物上谦恭有礼。更厉害的是,周勇是个工程经济方面不折不扣的"精算师",一个工程算下来连个钢筋弯钩都不会少,在多次工程决算中曾经把业主算得心服口服。
 
  "文弱"的周勇也耐心,像个老师。
 
  "他可以自己手把手地教技术人员该怎么做方案,该怎么算工程量,算到每一个细致点。"总工杨帆对此很佩服。
 
  再说李国亮,是在贵广铁路唯一领导过两个项目工作的带头人,去年年底站房工程开工时,从广东广宁古水镇GGTJ-11标的隧道工程来到这里,是上一个项目的常务副经理,期间获得了"火车头奖章"。今年头几个月,还在两个项目之间来回穿梭N遍,直到把那边的事情全部交给袁江涛。
 
  "其实挺不好意思。"李国亮告诉我"管项目行政工作习惯了,来这里开始还真不习惯。"说道角色转换,李国亮在这里依然为生产操心,和周勇一样,6个车站经常来回跑,一个月七八千公里的路程是常事儿,有时候在一个工地一呆就是几天。
 
  "总觉得周勇很不容易,正好自己也习惯了管生产。"
 
  李国亮这个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为周勇分担了不少难处,也做的得心应手。周勇有什么难题和想法也会和李国亮互相商量。李国亮到位、补位、不越位,和周勇四手联弹,把项目工作打点得井井有条。
 
  除了管生产,李国亮并没忘记书记的本职。
 
  每个站点只有几个职工,吃饭成了问题,都配上厨师、厨房,工资和用品投入上不划算,职工吃不好饭也会影响正常工作。于是李国亮那几天挨着站点跑,和每个站点的劳务队伍协商,让职工们和协作队伍管人员共餐,按照一个人多少钱标准补贴给协作队伍。还要求协作队伍必须按照标准让职工吃好。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我们节约了成本,二是和协作队一起吃饭加强了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对工作只有好处。"李国亮这一招一举两得。
 
  员工的思想工作是李国亮的又一本职,这一点上周勇也同样操心。不到一年要完成5亿产值,人手又紧,巨大的工作压力难免会有人出现情绪波动,李国亮总是主动出面。
 
  今年8月,工程部的一位同志想打退堂鼓。李国亮得知后,连夜从百十公里外工地赶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这位同志明白了艰苦环境正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最终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
 
  一个团队,没有好的带头人就会是一盘散沙,而周勇和李国亮把团队攥成了铁拳。
 
  2、两个重要的支柱
 
  如果说经理、书记是项目的顶梁柱,那么主管生产的常务副经理和总工程师则是项目的重要支柱。这四根柱子一起,有力支撑了项目框架不倒。
 
  汪康和杨帆就是这两根重要支柱。
 
  采访汪康颇有点费劲,候了一天,好不容易在项目部晚上吃饭期间"逮"住他。汪康,1974年生人,曾是武汉500米长轨焊接基地的生产主管,当年在新疆乌准铁路,曾经为了几座大桥三天三夜没合眼。进了汪康的办公室,他正在打电话,放下电话热情地起身同我打招呼。我们是老相识,2009年时就是在乌准项目单独采访过他。
 
  "这个项目是我从业15年以来最难的一个项目,施工难度大、距离长、涉及房建、通讯、信息、电力等几十个专业,站前还没完成完成的线路、桥梁施工也给我们带来了制约。"
 
  "可是工期关死,我们只能想办法,把能干的先拿下来,从最难干的找突破口。"可以看出,汪康在贵广站房房建项目上依然雷厉风行。
 
  "先从榕江站开始,然后其他项目一个个跟上,哪里有场地就开哪里。""积极和站前单位协商,保证自己的作业面。"那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陀螺"。
 
  "在这里,汪康可以说是在各工地之间跑的次数、频率和里程是最多的。"项目总工杨帆如是说。"一点不注意就会出问题,跑得多了,就知道得多了。"汪康对六个车站的情况了如指掌。
 
  "赶快把你那儿的地板砖铺完……""他这个电费附加绝对收得不合理……"一个接一个,我刻意听汪康打电话。挂掉这个电话,又拨出去一个,一会儿四五个电话出去了。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什么时候完成,汪康在电话这头交代的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看来对现场的情况不是一般的熟悉。
 
  汪康打电话期间,我看见他桌子上放着几粒药,水杯却空着。我插空问他怎么回事,"哦,忘了,乌准项目后落下的继发性高血压。"
 
  "他心脏也不好,抽屉里和身上随时带着血压计和药。"项目综合部长何威后来告诉我。
 
  谈工作、打电话、发调度通知,这几粒药,从我发现起一个小时内原地不动,我过意不去,拿起他的杯子准备接水,他这时才不好意思赶紧站起来"谢谢!谢谢!我自己来!"这才把药服下。
 
  "你电话真忙。"
 
  "打电话,该交代的先交代好,电话和现场督办的效果肯定不一样,还得多去现场跑。"汪康一语道出了自己为什么像猎豹一样在全线近300公里来回穿梭的原因。
 
  "工程干完了,回家好好睡一觉。"汪康这话很多人也说过。
 
  "吃苦耐劳,说干就干,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从不拖泥带水,也不喜欢别人拖泥带水。"这是众人对汪康的评价。
 
  杨帆,34岁,咋一看,貌似有点不修边幅。这个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学历毕业的大学生,当初可能没有想到人生会和钢筋混凝土结下不解之缘,而如今已经干过七八项工程。
 
  "杨总对我们要求真的很严,总是催我们学习。"施工技术部实习生黄婷婷告诉我们。"他有时候着急起来,会瞪眼拍桌子。"
 
  在施工技术部的墙上有一张纸,上面印着4个字:"学无止境",这就是杨帆对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没办法,人手少,有经验的都派到现场了,总部这一块实习人员多,需要他们尽快上手,早一天独当一面。"光要求还不行,杨帆还得亲自上阵,不仅督促大家自学、相互学,还经常光顾施工技术部,看这个方案,看看那个资料,查查画的图纸,有问题立马拎出,直到教会为止。
 
  "刚开始,无从下手,没有一点头绪,感觉像个白痴,但现在知道很多东西如何干、从哪干、怎么干?"几个月后,杨帆的教育方法对实习生很快起了作用。
 
杨帆是个"夜猫"。"杨总昨天夜里3点多钟才
上一篇:筑梦云山深处
下一篇:无处不在的感动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为点点星光动情吟唱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导小组颁发的绿色通知单1张(俗称绿卡)。
 
  2014年4月3日,三都县站在贵广全线站房标中第一个主体完工;
 
  随后,沿线散布贵州省境内的100座警亭、警务室和各类生产生活用房最早交工,全部站台、风雨棚提前完工。
 
  这一切为贵广铁路9月18日起从贵州省率先开始联调联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个团队的带头人是中铁七局五公司副总经理兼贵广站房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周勇和党工委书记李国亮。
 
  遗憾的是,采访期间周勇去了广州,为原来的一个项目做决算,未能谋面。
 
  这个周勇可不简单,今年只有39岁。在我早先的记忆里,他是外表文弱似书生的人,然而这个外表书生气十足的人却有着高于常人的果断和坚决。2008年初肆虐南方的冰雪冻雨灾害很多人记忆犹新,那一年武汉也没有幸免,就在这种情况下,周勇带领一班人仅用半年多时间拿下近两亿产值,中铁七局人让武汉500米长轨焊接基地在全国率先投产!当时曾有人断言,"几个月建好武汉长轨项目,简直不可能!"可周勇做到了。
 
  在随后的广州地铁二、八号线大洲停车场施工中获得各方好评,并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全力做好停车场的运营保障工作,获得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单位称号。
 
  他所带队的工程,不仅安全质量有保证,而且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而在贵广铁路站后房建工程指挥部团队里,就汇聚了不少上述两个项目的精英,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管理人员跟着周勇干了不少年头。这可不是任人唯亲或者是私下交情,是这些人自觉自愿,也是周勇觉得这些人值得自己信赖,是一种阶级兄弟般的相互信任,这也成了这个团队屡战屡胜的基础。
 
  由于过去武汉铁路分局的历史渊源,这个团队里还有一特色就是湖北人和河南人都不少,但这些人并没有因地域文化形成观念和思想差异,没有太多的隔阂,融洽相处。两省方言都可以听到,但从没有听到过不和谐的声音。
 
  "文弱"的周勇也是火药桶,有时候训起人来爆炸味十足。
 
  "吵起人来不得了。"一个人这样告诉我:"可想起来他也不是为了自己,都是想把工作干好。"
 
  "文弱"的周勇也文气,心细如丝,在待人接物上谦恭有礼。更厉害的是,周勇是个工程经济方面不折不扣的"精算师",一个工程算下来连个钢筋弯钩都不会少,在多次工程决算中曾经把业主算得心服口服。
 
  "文弱"的周勇也耐心,像个老师。
 
  "他可以自己手把手地教技术人员该怎么做方案,该怎么算工程量,算到每一个细致点。"总工杨帆对此很佩服。
 
  再说李国亮,是在贵广铁路唯一领导过两个项目工作的带头人,去年年底站房工程开工时,从广东广宁古水镇GGTJ-11标的隧道工程来到这里,是上一个项目的常务副经理,期间获得了"火车头奖章"。今年头几个月,还在两个项目之间来回穿梭N遍,直到把那边的事情全部交给袁江涛。
 
  "其实挺不好意思。"李国亮告诉我"管项目行政工作习惯了,来这里开始还真不习惯。"说道角色转换,李国亮在这里依然为生产操心,和周勇一样,6个车站经常来回跑,一个月七八千公里的路程是常事儿,有时候在一个工地一呆就是几天。
 
  "总觉得周勇很不容易,正好自己也习惯了管生产。"
 
  李国亮这个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为周勇分担了不少难处,也做的得心应手。周勇有什么难题和想法也会和李国亮互相商量。李国亮到位、补位、不越位,和周勇四手联弹,把项目工作打点得井井有条。
 
  除了管生产,李国亮并没忘记书记的本职。
 
  每个站点只有几个职工,吃饭成了问题,都配上厨师、厨房,工资和用品投入上不划算,职工吃不好饭也会影响正常工作。于是李国亮那几天挨着站点跑,和每个站点的劳务队伍协商,让职工们和协作队伍管人员共餐,按照一个人多少钱标准补贴给协作队伍。还要求协作队伍必须按照标准让职工吃好。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我们节约了成本,二是和协作队一起吃饭加强了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对工作只有好处。"李国亮这一招一举两得。
 
  员工的思想工作是李国亮的又一本职,这一点上周勇也同样操心。不到一年要完成5亿产值,人手又紧,巨大的工作压力难免会有人出现情绪波动,李国亮总是主动出面。
 
  今年8月,工程部的一位同志想打退堂鼓。李国亮得知后,连夜从百十公里外工地赶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这位同志明白了艰苦环境正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最终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
 
  一个团队,没有好的带头人就会是一盘散沙,而周勇和李国亮把团队攥成了铁拳。
 
  2、两个重要的支柱
 
  如果说经理、书记是项目的顶梁柱,那么主管生产的常务副经理和总工程师则是项目的重要支柱。这四根柱子一起,有力支撑了项目框架不倒。
 
  汪康和杨帆就是这两根重要支柱。
 
  采访汪康颇有点费劲,候了一天,好不容易在项目部晚上吃饭期间"逮"住他。汪康,1974年生人,曾是武汉500米长轨焊接基地的生产主管,当年在新疆乌准铁路,曾经为了几座大桥三天三夜没合眼。进了汪康的办公室,他正在打电话,放下电话热情地起身同我打招呼。我们是老相识,2009年时就是在乌准项目单独采访过他。
 
  "这个项目是我从业15年以来最难的一个项目,施工难度大、距离长、涉及房建、通讯、信息、电力等几十个专业,站前还没完成完成的线路、桥梁施工也给我们带来了制约。"
 
  "可是工期关死,我们只能想办法,把能干的先拿下来,从最难干的找突破口。"可以看出,汪康在贵广站房房建项目上依然雷厉风行。
 
  "先从榕江站开始,然后其他项目一个个跟上,哪里有场地就开哪里。""积极和站前单位协商,保证自己的作业面。"那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陀螺"。
 
  "在这里,汪康可以说是在各工地之间跑的次数、频率和里程是最多的。"项目总工杨帆如是说。"一点不注意就会出问题,跑得多了,就知道得多了。"汪康对六个车站的情况了如指掌。
 
  "赶快把你那儿的地板砖铺完……""他这个电费附加绝对收得不合理……"一个接一个,我刻意听汪康打电话。挂掉这个电话,又拨出去一个,一会儿四五个电话出去了。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什么时候完成,汪康在电话这头交代的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看来对现场的情况不是一般的熟悉。
 
  汪康打电话期间,我看见他桌子上放着几粒药,水杯却空着。我插空问他怎么回事,"哦,忘了,乌准项目后落下的继发性高血压。"
 
  "他心脏也不好,抽屉里和身上随时带着血压计和药。"项目综合部长何威后来告诉我。
 
  谈工作、打电话、发调度通知,这几粒药,从我发现起一个小时内原地不动,我过意不去,拿起他的杯子准备接水,他这时才不好意思赶紧站起来"谢谢!谢谢!我自己来!"这才把药服下。
 
  "你电话真忙。"
 
  "打电话,该交代的先交代好,电话和现场督办的效果肯定不一样,还得多去现场跑。"汪康一语道出了自己为什么像猎豹一样在全线近300公里来回穿梭的原因。
 
  "工程干完了,回家好好睡一觉。"汪康这话很多人也说过。
 
  "吃苦耐劳,说干就干,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从不拖泥带水,也不喜欢别人拖泥带水。"这是众人对汪康的评价。
 
  杨帆,34岁,咋一看,貌似有点不修边幅。这个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学历毕业的大学生,当初可能没有想到人生会和钢筋混凝土结下不解之缘,而如今已经干过七八项工程。
 
  "杨总对我们要求真的很严,总是催我们学习。"施工技术部实习生黄婷婷告诉我们。"他有时候着急起来,会瞪眼拍桌子。"
 
  在施工技术部的墙上有一张纸,上面印着4个字:"学无止境",这就是杨帆对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没办法,人手少,有经验的都派到现场了,总部这一块实习人员多,需要他们尽快上手,早一天独当一面。"光要求还不行,杨帆还得亲自上阵,不仅督促大家自学、相互学,还经常光顾施工技术部,看这个方案,看看那个资料,查查画的图纸,有问题立马拎出,直到教会为止。
 
  "刚开始,无从下手,没有一点头绪,感觉像个白痴,但现在知道很多东西如何干、从哪干、怎么干?"几个月后,杨帆的教育方法对实习生很快起了作用。
 
杨帆是个"夜猫"。"杨总昨天夜里3点多钟才

上一篇:筑梦云山深处
下一篇:无处不在的感动